[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机组的供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56702.4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0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家坡;孙军;白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家坡;孙军;白玉娟 |
主分类号: | F24D15/04 | 分类号: | F24D15/04;F24T10/15 |
代理公司: | 西安毅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61225 | 代理人: | 高美化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太阳能 源热泵 机组 供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结合供暖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机组的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目前冬季供暖季节所用的能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对于新型可再生的太阳能的使用已刻不容缓,特别对于北方地区夏季非供暖季节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将夏季不使用的太阳能储存在浅层土壤中,冬季供暖季节来临时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将储存的太阳能提出出来,配合当季太阳能共同给建筑物供暖,可大大减小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所用能源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有地源热泵系统中,太阳能跨季储热一般采用水、卵石或相变材料等作为蓄热体,蓄热体初投资较高,而利用浅层土壤作为蓄热体可降低蓄热体投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太阳能跨季土壤蓄热与地源热泵结合供暖供热系统,其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储热和取热方式,实现其互补互助的作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机组的供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供暖系统和用于提取地源井内的地源热泵机组;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地源井通过管道连通,还包括切换管道,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通过切换管道将太阳能储存于地源井或直接供给供暖箱内;
所述供暖系统用于提取所述供暖箱的热能并通过供暖管道输送至建筑物内。
进一步地,所述地源井包括若干个垂直设置于土壤内的储热单元,每个储热单元均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
所述供暖箱上分别连接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回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上延伸出若干第一分支,所述第一回水管上延伸出若干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连通形成第一U型管;
所述供暖箱还分别通过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与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相通,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三回水管和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回水管和第三进水管上分别延伸出若干用于形成所述第二U型管的第三分支和第四分支。
进一步地,还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分别与所述供暖箱和太阳能集热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硅晶水处理器,所述硅晶水处理器连接有水管道,所述供暖箱和容器分别与所述水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水管道还与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水管道通过第一阀门控制与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进水管上分别设有地源室外循环泵和第一定水箱。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回水管道上还设有地源室内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有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与所述供暖箱相通的管道上设有太阳能水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供暖系统包括供暖管道、第二定水箱和供暖循环泵,所述供暖箱依次通过第二定水箱、供暖循环泵与所述供暖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机组的供暖系统,使用时,无需建设锅炉房,无需天然气管网,可解决供暖供热需求。与燃气锅炉供暖相比,供暖系统运行费用低,与燃煤锅炉房相比更加环保。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阀门控制,实现了智能、无需人员管理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特殊的双U型管结构,目的在于实现储热与取热系统完全隔离,相互不干扰。同时实现了取热和储热互补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机组的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家坡;孙军;白玉娟,未经孙家坡;孙军;白玉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567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