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75186.X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0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拥军;吕树铭;吕鑫;钱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磁力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3/00 | 分类号: | F24H3/0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209 | 代理人: | 刘忠达 |
地址: | 11004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用电 感应 热风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井加热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矿井加热机组,在热源上分为蒸汽、高温热水,实际上是以水和蒸汽为介质的间接加热方式。普遍存在如下缺点:
1.热效率不高:传统矿井加热机组需要通过锅炉、电锅炉对水或蒸汽进行加热和传输形成热源,传统燃煤锅炉和电蓄热锅炉的换热方式均会造成较大比例的热能散失,导致整套矿井加热系统的热效率不高。
2.管线、散热器的使用寿命短和维护成本高。传统矿井加热机组中,以高温蒸汽为热源的,加热器压力一般为0.4MPa以上,以高温热水为热源的,一般进/回水温度要求为70/110℃,加热器工作压力为1MPa以上,散热器及管线承受高压容易腐蚀及爆裂,长期使用故障率逐年升高,维修、维护成本高。
3.不环保,由于热源基本靠燃煤锅炉供应,因此烟尘大,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矿井加热机组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开发研究出一种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安全,环保。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包括变频柜和电磁感应热风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热风发生机构,包括风幕框架和多个翅片管,其中多个翅片管等间隔,且竖直固定在风幕框架内。一根电磁线依次穿过多个翅片管的中心孔,该电磁线的一端与变频柜的变频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与10-20KHZ变频输出端连接。变频柜为已知技术。
所述翅片管是该管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散热片,能加速对空气加热。本实用新型根据GB 50056-93《电热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和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的规定设计,电场强度≤25 V /m ,磁场强度≤5 A/m。本实用新型的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经实测运行时磁场辐射仅为0.38 A/m,低于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的加热原理: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利用高速变化的电流经过电磁线产生高速的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使散热器翅片自行高速发热对周围的空气直接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 即时加热。由于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利用电能无需通过介质传导,直接将散热器周围的空气加热,设备运转散热器即刻产生热量,达到即时加热的效果。采用32位DSP微电脑控制系统,可控温、定时、定时间段进行加热控制。
2.热效率高。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不需要换热,不需要介质传导,直接通过散热器加热空气,大大减少了热量的损耗,设备自身运转产生的热量以及线路通电正常发热也能够通过空气负压带入矿井中,所以热损耗较小。
3. 安全全性能高。设备设有断电、过流、漏电、超温、超压等多重安全保护措施,能够彻底消除漏电、中毒、起火、爆炸等风险。
4.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为矿井专用设备,因此无需通过介质,可直接将空气加热,无需铺设管道,无需借助高压的水或蒸汽进行热传导,可彻底免除没有管线泄漏风险和维护成本,使用寿命长。
5.环保。目前所有的以燃煤为燃料的矿井加热机组,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气及废渣,且噪音较大。本无粉尘、无废渣和废气排放、无噪音、低辐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磁感应热风发生机构截面示意图。
图3是风幕框架和多个翅片管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矿井用电磁感应热风加热装置,包括变频柜1和电磁感应热风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热风发生机构,包括风幕框架2和多个翅片管3,其中多个翅片管3等间隔,且竖直固定在风幕框架2内。一根电磁线4依次穿过多个翅片管3的中心孔5,该电磁线4的一端与变频柜1的变频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与10-20KHZ变频输出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磁力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沈阳磁力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751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