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78735.9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23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蔡萱;瞿子涵;刘凤琳;肖云勇;张武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西湖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42113 | 代理人: | 胡盛登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gis 模拟 装置 颗粒 放电 缺陷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
背景技术
目随着电网中GIS的普及应用,其稳定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其中自由金属颗粒或外来物产生的故障占到了一定比例,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GIS安装时留下的,在现场测试中未被检测到,另一种是现场试验后产生的,如触头磨损等。在电场或机械振动作用下,异物会在GIS中移动,如果没有设陷阱,异物可能移动到绝缘子表面,在高压下出现放电,长期放电会导致绝缘劣化,严重时可导致绝缘事故,危害电网安全运行。为了研究GIS中产生的颗粒放电状态,设计一种能真实模拟颗粒放电且可靠耐用的缺陷模型能为现场GIS可能发生的颗粒放电检测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研究GIS局放缺陷,GIS模拟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之也有部分厂家设计出相应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传统的颗粒放电模型容器一般采用玻璃材质试管,若玻璃管底部内测与母线高压端之间的玻璃太薄,易碎且不耐高压。考虑耐用性,通常玻璃试管底部做得比较厚,太厚的玻璃管底部内测离母线高压端的距离又太远,使得模型不容易放电或放电特征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可使颗粒尽可能靠近母线高压端,降低颗粒放电的起始电压,同时使放电特征更加明显,模型更加牢固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包括连接螺柱、绝缘支撑棒、绝缘筒和高压金属电极,
所述的连接螺柱上端用于连接GIS模拟装置的模型调节杆下端,连接螺柱的下端与绝缘支撑棒上端连接;
所述的绝缘支撑棒下端与绝缘筒上端螺纹连接;
所述的绝缘筒下端与高压金属电极配合连接,形成一颗粒存放空腔;
所述的高压金属电极处于空腔内的表面涂有绝缘漆层,所述空腔内存放的颗粒与高压金属电极通过绝缘漆层绝缘。
所述的绝缘筒与高压金属电极通过绝缘筒内壁的锯齿配合连接。
所述空腔上方开有浇注孔,用于颗粒形状、大小及数量的更换,绝缘筒侧壁开有与浇注孔相接的通孔,用于充气、抽气、灌油,模拟不同介质中颗粒缺陷的放电特性。
所述连接螺柱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所述的绝缘支撑棒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只需将连接螺柱固定在GIS模拟装置的模型调节杆下端,通过GIS模拟装置的模型调节杆在GIS体外调节模型,使模型的高压金属电极与母线可靠接触。该模型能真实还原颗粒放电缺陷,同时通过采用绝缘漆绝缘的方式大大缩近了颗粒与高压金属电极间的距离。整个结构可靠耐用,起始放电电压低,且颗粒更换方便,不仅能模拟不同形状、大小及数量的颗粒缺陷放电特性,还能模拟不同介质中颗粒缺陷的放电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解剖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连接螺柱,2-绝缘支撑棒,3-绝缘筒,4-高压金属电极,5-空腔,6-锯齿,7-绝缘漆层,8-浇注孔,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种适用于GIS模拟装置的颗粒放电缺陷模型,包括连接螺柱1、绝缘支撑棒2、绝缘筒3和高压金属电极4,
所述的连接螺柱1上端用于连接GIS模拟装置的模型调节杆下端,连接螺柱1的下端与绝缘支撑棒2上端连接;
所述的绝缘支撑棒2下端与绝缘筒3上端螺纹连接;
所述的绝缘筒3下端与高压金属电极4配合连接,形成一颗粒存放空腔5;
所述的高压金属电极4处于空腔5内的表面涂有绝缘漆层7,所述空腔5内存放的颗粒与高压金属电极4通过绝缘漆层7绝缘。
所述的绝缘筒3与高压金属电极4通过绝缘筒3内壁的锯齿6及灌入锯齿6的胶水配合连接,并形成一空腔5用于存放颗粒,空腔上方开有浇注孔8,用于颗粒形状、大小及数量的更换,绝缘筒3侧壁开有与浇注孔8相接的通孔9,用于充气、抽气、灌油,模拟不同介质中颗粒缺陷的放电特性。
所述连接螺柱1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所述的绝缘支撑棒2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西湖电子研究所,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西湖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787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首尾头测试仪
- 下一篇:电力电缆局部放电一体化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