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81563.0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3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02 | 分类号: | B62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0304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转向器支架。
背景技术
转向器支架用于转向器的支撑固定作用,由于目前的汽车对零配件的要求很高,既需要保证零部件的力学性能,又需要减轻各个零部件的重量,同时,还需要减少零部件的安装空间。目前的支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大,转向器支架与其他零配件的安装位置容易出现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转向器支架安装空间大、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转向器支架,质量轻,安装空间小,力学性能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转向器支架,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通过转接架连接,第一基座的顶部高于第二基座的顶部,第一基座与转向器连接,第二基座与车架连接,转接架用于连接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并起支撑作用。
第一基座整体为平行四边形结构,为了减轻整个支架的重量,第一基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连接段,第一基座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连接段,第一弧形连接段的弧度大于第二弧形连接段的弧度。第一基座上设有三个第一外凸部,三个第一外凸部分别布置在第一基座的三个外角上,每个第一外凸部上均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装在第一外凸部上的螺纹孔内与转向器连接。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二外凸部,第一外凸部布置在第一基座的外角上,第二外凸部上也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装在第二外凸部上的螺纹孔内与转向器连接。为了进一步减轻整个支架的重量,第一基座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和第二减重通孔,第一减重通孔和第二减重通孔的形状根据第一基座的形状布置,以满足应力传导的需求。
转接架为空心管状结构,为了满足转接架的承载力需要,转接架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连接段,转接架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弧形连接段,转接架的结构稳定,能够有效保证转接架的力学性能。转接架内衬有三角形管架,三角形管架内设有第三弧形连接段和第四弧形连接段,三角形管架的结构性能稳定,力学性能稳定,另外,三角形管架内衬在转接架内,能够提高转接架的结构强度,避免转接架受力时变形。
第二基座的一侧设有第五弧形连接段,第二基座上通过第五弧形连接段分割成第一连接支脚和第二连接支脚,第一连接支脚的外端布置有第三外凸部,第二连接支脚的外端布置有第三外凸部,第二基座上还布置有两个第三外凸部,每个第三外凸部上均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三外凸部上的螺纹孔后与车架连接。为了减轻第二基座的重量,第二基座上开有第三减重通孔,第三减重通孔的形状按照第二基座的形状布置。
第一减重通孔的内角均为圆角,为了适应第一基座的形状,第一减重通孔的上部宽度大于下部宽度。为了避免第二减重通孔的应力集中,第二减重通孔的内角均为圆角,第二减重通孔内设有第六弧形连接段和第七弧形连接段,第二减重通孔的力学性能稳定。
其中,作为优选的,第二外凸部为长条形结构,第二外凸部上设有两个半圆弧结构。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转接架的内角和外角均为圆角,三角形管架的内角和外角均为圆角。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同时也为了防止第一外凸部、第二外凸部、第三外凸部的外角划伤安装人员,第一外凸部的外角为圆角,第二外凸部的外角为圆角,第三外凸部的外角为圆角。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第二基座的顶部设有第八弧形连接段,第八弧形连接段连接两个第三外凸部,第二基座的底部设有第九弧形连接段,第九弧形连接段连接两个第三外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通过在结构上布置多个减重通孔,以减轻整个转向器支架的重量,通过布置多个圆角和多个弧形连接段,整个结构的力学性能稳定,另外,整个转向器支架的安装空间小,与其他的汽车零部件安装不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处的截面图。
图5为图2中B-B处的截面图。
图中,1为第一基座,2为第二基座,3为转接架,11为第一弧形连接段,12为第二弧形连接段,13为第一外凸部,14为螺纹孔,15为第二外凸部,16为第一减重通孔,17为第二减重通孔,171为第六弧形连接段,172为第七弧形连接段,21为第五弧形连接段,22为第一连接支脚,23为第二连接支脚,24为第三外凸部,25为第三减重通孔,26为第八弧形连接段,27为第九弧形连接段,31为第三弧形连接段,32为第四弧形连接段,33为三角形管架,34为第十弧形连接段,35为第十一弧形连接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81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耕机的换向传动机构
- 下一篇: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