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1669.9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1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涂文杰;张岿;魏胜杰;闵绍荣;李家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G04G5/00 | 分类号: | G04G5/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初始 时间 对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时间对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应用于移动用户的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多个移动用户在同时执行任务时其内部时间信息保持一致,必须在移动用户执行任务前进行快速、高精度初始时间对准。现有的移动用户初始时间对准采用有线方式,即使用一根长电缆将授时设备与移动用户连接进行初始时间对准。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1)在对移动用户进行初始时间对准时,需人工将长电缆移动到移动用户端进行对准操作,对准完成后回收长电缆,对准操作繁琐,对准耗时长,效率低;
2)由于电缆布置限制,移动用户需移动到固定地点进行对准操作,且不能满足多个移动用户同时进行时间对准。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时间对准装置,以满足多个移动用户同时进行时间对准,提高时间对准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该时间对准装置能对多个移动用户同时进行时间对准,提高时间对准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其包括时间信号处理模块、时间信号接收模块、守时模块、状态显示模块、驱动接口模块;所述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分别与时间信号接收模块、守时模块、状态显示模块、驱动接口模块连接;所述时间信号接收模块接收授时设备发送的基准时间和基准秒脉冲信号;所述驱动接口模块与若干移动用户连接;
所述时间信号接收模块接收授时设备发送的基准时间和基准秒脉冲,并将接收到的基准时间发送给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将接收到的基准秒脉冲发送给守时模块;所述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将接收到基准时间发送给守时模块;所述守时模块将本地时间和本地秒脉冲发送给时间信号处理模块;所述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将状态信息发送给状态显示模块;所述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将本地时间和本地秒脉冲发送给驱动接口模块;所述驱动接口模块将本地时间和本地秒脉冲发送给多个移动用户。
按上述方案,所述状态显示模块包括正常指示灯、正在对时指示灯、超差指示灯、故障指示灯,以方便工作人员了解整个装置的状态信息。
按上述方案,所述时间信号接收模块、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守时模块、驱动接口模块置于长方形箱体内;所述长方形箱体的尺寸为:宽50mm×高26mm×长80mm;所述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的重量轻小于100g,方便手持操作。
按上述方案,所述守时模块采用芯片级原子钟,其守时精度高,可保证守时精度优于20us/天,满足对移动用户的高精度初始时间对准需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接收授时设备发送的基准时间信号和基准秒脉冲信号来完成对自身的时间校准,并利用基准秒脉冲信号对守时模块内部的原子钟进行驯服;本实用新型在3分钟之内完成启动以及与基准时间的同步即可进入初始时间对准工作状态,状态显示模块的正常指示灯亮;这时可以将时间信号接收模块与授时设备的连接断开,并移动到用户端(移动用户)进行初始时间对准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时间信号接收模块、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守时模块、驱动接口模块,实现多个移动用户同时进行时间对准,提高了时间对准效率;
通过时间信号接收模块、时间信号处理模块、守时模块能够快速、便捷地对移动用户进行高精度的初始时间对准;
采用高精度守时技术,在与外时间同步源断开的情况下,能提供高精度时间输出,满足用户高精度时间对准的需求;
设备小、质量轻、功耗低(小于0.5W),方便手持,使用非常方便;
装置采用高精度守时技术,在与外时间同步源断开的情况下,能提供高精度时间输出;;同时,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满足手持终端对体积、功耗、重量有严格限制的应用需求
可在3分钟内完成启动以及与基准时间的同步。具备快速进入初始时间对准工作状态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初始时间对准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16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