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24478.8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7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乔贵洲;陈建平;李维国;朱盛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马永芬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应用 触控屏 显示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其中,电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导电元件表面设置绝缘层,并通过绝缘层上开设的凹槽,实现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电连接,能够保证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非接触区的有效绝缘;此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形成第二导电元件的过程中,半流动态的第二导电元件材料会更多地向该凹槽区域沉积,使得单位面积第二导电元件材料分布量多于比其他区域,由于在单位面积内,第二导电元件沉积量越多导通性就越好,从而能够达到第二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元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且接触阻抗降低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器件微型化、轻薄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趋势。
纳米银线是采用化学法生长的直径为25nm~300nm,长度10nm~200μm的纳米材料。目前,在满足高透光率及低雾度的指标下,已经能够实现10欧姆方阻。在电路结构中,纳米银线不但能够替代大部分导电金属材料,而且可以采用涂布或可打印技术进行布线,避免采用技术难度大、工艺成本高的溅射、蒸镀、光刻等工艺,能够有效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纳米银线成膜后需在表面涂布一层保护层(over coating)以提高其基板附着力和薄膜张力。而保护层通常为绝缘材质,影响其以及与其电连接的导电元件的接触电阻。例如,在触控屏领域,技术人员已经研究用透光率高、阻值低的纳米银线薄膜取代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为了提高走线与触控电极的导通率,通常会增大走线与电极的接触面(pad)面积,最小需要大于0.25mm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是现有技术中触控屏电极走线和纳米银线电极的接触面过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走线结构,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纳米银线薄膜。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的接触面积为0.01mm
可选地,所述纳米银线薄膜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护层。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50~500nm,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屏,包括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和电极走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电极走线远离基板的一侧;所述电极走线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电极走线的凹槽;所述触控电极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极走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为纳米银线电极。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50~500nm,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
可选地,所述电极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的接触面积为0.01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244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取芯机底座加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办公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