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25681.7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80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纪磊;刘春香;邓道贵;何平;包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6 | 分类号: | G01N1/16;G01N1/3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帮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87 | 代理人: | 颜春艳 |
地址: | 235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湖泊 沉积物 间隙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样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沉积物中的有机碎屑矿化分解释放各种营养物质到间隙水中,间隙水的组成随深度增加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矿化反应的速率和化学计量关系。研究表层沉积物中物质的动力学有助于了解其在整个水环境体系中的行为,如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表层沉积物中物质的化学形态及其成岩模型、了解水底矿化和营养物质的埋藏过程,这些均需要准确测定间隙水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间隙水采集装置在采集时,往往需要在采集点挖坑采集,破坏了采集点的水层结构,采集存在误差,并且,在采集深度较深时,挖坑采集的方式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由于间隙水的组成随深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传统的插入式采集的方式,在插入过程中,浅表区的间隙水可能会进入采集筒,导致采集准确性差,影响测量结果。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以解决现有间隙水采集装置存在采集效率较低,以及采集存在误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湖泊沉积物间隙水采集装置,包括保护机构,采集机构,下压手柄,护筒,采集手柄,采集杆,采集筒,导向头,第一螺纹套,第一螺纹头,第二螺纹套,第二螺纹头,密封环,采集孔,过滤网和排液孔;所述保护机构套设于采集机构的外部;所述保护机构包括下压手柄和护筒;所述下压手柄固定焊接于护筒的顶部两侧;所述采集机构包括采集手柄、采集杆、采集筒和导向头;所述采集手柄固定焊接于采集杆的顶部;所述采集杆的底部设有第一螺纹套;所述采集筒的顶部设有第一螺纹头;所述采集杆和采集筒通过第一螺纹套和第一螺纹头进行螺纹连接;所述采集筒的底部设有第二螺纹套;所述导向头的顶部设有第二螺纹头;所述采集筒和导向头通过第二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头进行螺纹连接;所述采集筒的侧壁上靠近顶部开设有采集孔;所述采集孔上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头的顶部直径大于护筒底部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头的顶部设有密封环。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头为圆锥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头上开设有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采集筒的内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插入式自动采集的方式进行间隙水的采集,可免挖坑而进行较深区域间隙水的采集,相较于挖坑采集的方式显著降低了劳动量。
2.本实用新型的间隙水采集装置为双层结构,在未到达采集深度时,插入过程中的间隙水不会进入采集筒,可保证采集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下压手柄及采集手柄辅助进行,操作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采集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护筒与导向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保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护机构,2-采集机构,3-下压手柄,4-护筒,5-采集手柄,6-采集杆,7-采集筒,8-导向头,9-第一螺纹套,10-第一螺纹头,11-第二螺纹套,12-第二螺纹头,13-密封环,14-采集孔,15-过滤网和排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师范大学,未经淮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256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缆线弯曲检测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质取样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