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双层水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30700.5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81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娱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娱江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代理公司: | 郑州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32 | 代理人: | 季发军 |
地址: | 4745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层杯体 外层杯体 密封圈 杯体 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 第一盖体 环形密封 接触连接 双层水杯 无缝式 杯盖 内壁 腔体 外壁 导热材料 卫生环境 下端面 上端 下端 清洗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双层水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包括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所述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内层杯体为导热材料制成,外层杯体和内层杯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的上端设置环形密封机构,所述环形密封机构包括第一盖体和设置在第一盖体下端面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两侧分别与外层杯体的内壁和内层杯体的外壁无缝式接触连接,所述杯盖下端面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壁与内层杯体的内壁无缝式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可拆卸式连接,可以对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单独进行清洗,有利于保证整个实用新型的卫生环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双层水杯。
背景技术
水约占人体组成的70%,正常人每天平均耗水量为2000-2500毫升,体内物质氧化可生水300毫升,故每日应补充水分2200毫升,包括饮食中的含水量,一般成年人每天平均排尿约1.5升,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0.5-1升,为了保证健康,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2-2.5升。现有的杯子一般都是单层的杯体,冬季使用过程中,水杯的热水冷却速度较快,使用不便。
授权公告号CN202536947U一种双层水杯,水杯杯体由散热较快的材料制成的内层杯体和外层隔热杯体组成,内层杯体通过其底面与外层隔热杯体固定连接,两层杯体之间形成腔体,在腔体的腔口设有一个环形盖体,所述内层杯体采用塑料或玻璃制成。该结构虽然可以在外层隔热杯体上填充热水或者冰块实现对内层杯体的液体温度进行调整,但是内层和外层之间没有阻挡机构,会造成内外液体串味,而且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固定连接,在倾倒内层杯体液体的过程中腔体中的液体会混入其内,外层也不易清洗,长时间使用会滋养细菌,卫生条件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双层水杯,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可拆卸式连接,可以对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单独进行清洗,有利于保证整个实用新型的卫生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双层水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包括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所述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内层杯体为导热材料制成,外层杯体和内层杯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的上端设置环形密封机构,所述环形密封机构包括第一盖体和设置在第一盖体下端面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两侧分别与外层杯体的内壁和内层杯体的外壁无缝式接触连接,所述杯盖下端面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壁与内层杯体的内壁无缝式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杯体的杯底的下端面设置第一磁铁,所述外层杯体的杯底的上端面设置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合的第二磁铁。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杯体的杯底的下端面外螺纹凸起,所述外层杯体的杯底的上端面设置内螺纹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杯体外壁和下端面均设置隔热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杯体的上边缘高于外层杯体的上边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为磁铁吸合或者螺纹连接类似的可拆卸式连接,无缝式接触连接的目的是使第一密封圈与外层杯体、内层杯体之间为密封连接,第二密封圈与内层杯体之间为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需要加热或者冷藏的物品放入内层杯体内,在腔体内加入热水或者冰块对内层杯体内的物品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将环形密封机构对腔体的上端进行覆盖并密封,防止内层杯体的物品与空腔内的物品进行混合或者串味;
特别重要的是,内层杯体可以拆卸,此结构设计有利于对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单独进行清洗,有利于保证整个实用新型的卫生环境,特别是在加热牛奶或者汤药等有残留的液体时,实用性更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娱江,未经刘娱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307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