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电检测装置和生理信息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39299.1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25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睿思;郭宏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国者(北京)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8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光元件 被检测体 光电检测装置 发光元件 受光区 本实用新型 光敏传感器 检测装置 生理信息 支撑部件 反射 发射光线 间隔排列 投射区域 信号增强 发射 发射光 反射光 重合 感测 光照 照射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光电检测装置和生理信息检测装置,其中光电检测装置,包括:支撑部件,和设置于支撑部件上的受光元件和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位于受光元件周边并间隔排列;多个发光元件发射光线至被检测体,光线在被检测体上的光照重合投射区域形成共同受光区,发射至共同受光区的光经被检测体反射后至受光元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发光元件在被检测体上形成光线重叠的共同受光区,对被检测体照射后的发射光反射至受光元件的光敏传感器,从而使得发射至受光元件的反射光的光信号增强,以此来增加受光元件接收和感测被检测体的信号,使得普通精度的光敏传感器也可适用于光电检测装置,极大地扩大了受光元件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光电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检测装置和生理信息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个人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品类众多繁杂的人体生理信息检测装置,这些检测装置大多是佩戴于人体上,例如,佩戴于手腕、胳膊、腰部等位置。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心电信号法,通过监测可见光(例如绿光)在人体组织中的被反射情况,间接检测人体生理信息。例如,由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肉、脂肪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值,而人体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动脉静脉由于脉搏容积不停的变大变小,因此对光的反射是波动值,该波动的频率就是脉搏,与人体的心率是一致的。
在采用上述方法检测人体生理信息的检测装置中,佩戴于人体手腕的手环/手表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喜爱。然而,在现有的这些可穿戴的人体生理信息检测装置中,当其戴于人体上时,通常会出现由于人体的运动和/或佩戴方式等的原因,出现部分使用者在使用时的检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图1示出了一种可用于人体生理信息检测装置的光电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方案中,具体通过采用遮光元件8以及高精度的受光元件2、发光元件1,以控制入射光的角度A1和反射光线的角度A2的角度,提高人体光线反射的准确性,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有效。然而,在上述图1示出的技术方案中,其仅是通过在受光元件2的单侧设置发光元件1,这样,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受光元件2所接收的被人体反射的来自于发光元件1的光被减弱的情况,致使部分使用者的检测数据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电检测装置和生理信息检测装置。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检测装置,包括:
支撑部件,和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上的受光元件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受光元件周边并间隔排列;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发射光线至被检测体,所述光线在被检测体上的光照重合投射区域形成共同受光区,发射至所述共同受光区的光经被检测体反射后至所述受光元件。
可选地,所述受光元件和所述发光元件之间设置遮挡光线的遮光元件;所述遮光元件顶部设置有开口,使入射至所述受光元件的光透过所述开口形成光照区间。
可选地,还包括:透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件上并覆盖在所述受光元件和所述发光元件的外部,用于透过来自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和经被检测体反射的光。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两个,所述两个发光元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受光元件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遮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受光元件的四周,用于滤除由所述被检测体的共同受光区以外区域反射的光。
可选地,所述遮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的四周,用于滤除所述发光元件发射至所述共同受光区以外区域的光。
可选地,由所述受光元件中心点至所述遮光元件的各开口端形成的夹角为0°至60°。
可选地,由所述受光元件中心点至所述遮光元件的各开口端形成的夹角为15°至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国者(北京)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爱国者(北京)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392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