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预应力构件生产的张拉锚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0203.3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40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韩磊;徐建军;刘永康;范玉东;罗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始建华建材(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应力 构件 生产 张拉锚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预应力构件生产的张拉锚具。
背景技术
预应力构件在建材市场具有突出的优点。预应力混凝土是为了弥补混凝土过早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构件使用(加载)以前,预先给混凝土一个预压力,即在混凝土的受拉区内,用人工加力的方法,将钢筋进行张拉,利用钢筋的回缩力,使混凝土受拉区预先受压力,这种储存下来的预加压力,当构件承受由外荷载产生拉力时,首先抵消受拉区混凝土中的预压力,然后随荷载增加,才使混凝土受拉,这就限制了混凝土的伸长,延缓或不使裂缝出现,这就叫做预应力混凝土。传统预应力的施加,大多采用在模具上张拉,容易导致预应力的损失,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以防止预应力损失的张拉锚具来改善预应力构件的生产情况。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应力构件生产的张拉锚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预应力构件生产的张拉锚具,所述构件为U型板桩,所述张拉锚具包括由前板、后板、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组成的箱体,所述箱体长度为2400-2600mm、宽度为500-700mm、高度为700-900mm;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对称设置,所述左板和所述右板对称设置;所述前板设有三排通孔,第一排通孔左右居中设置且距离所述前板上、下边缘比例为1:2,第二排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排通孔下方左侧,第三排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排通孔下方右侧,所述第二排通孔、第三排通孔距离所述前板上、下边缘比例均为2:1,所述第一排通孔数量为6-8个,所述第二排通孔数量为3-5个,所述第三排通孔数量为3-5个,所述第二排通孔与所述第三排通孔数量相同,所述后板与所述前板对称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板设有吊耳。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板一侧设有出水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材料为厚度10-30mm的钢板。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设有防护层。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支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张拉锚具,在预应力构件的生产中设立在模具两端,与挡墙配合使用,将预应力的受力分担在两端的张拉锚具及挡墙上,不使模具承担预应力;避免了模具变形及损坏,有利的保护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同时张拉锚具材料为较厚钢板且固定式放置,不易变形,使用周期长,便于实际操作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张拉锚具立体示意图。
图2为张拉锚具主视图。
图3为张拉锚具俯视图。
图4为张拉锚具侧视图。
图5为张拉锚具在预应力构件生产中的运用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前板11,后板12,上板13,下板14,左板15,右板16,箱体1,第一排通孔17,第二排通孔18,第三排通孔19,吊耳2,出水槽3,支座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始建华建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汤始建华建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0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