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前叉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1068.4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8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焜村;王骏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顺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08 | 分类号: | B62K21/08;B62K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谢琼慧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前叉 | ||
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包含转向立管、叉冠件、叉脚单元及两个阻尼单元。所述叉脚单元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间隔的内管件,及两个分别能滑动的套设于所述内管件的外管件。每一个内管件具有内管外周面。定义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的第三方向。每一个内管外周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界定的最大距离为第一间距,每一个内管外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界定的最大距离为第二间距。每一个第二间距除以各自的所述第一间距的商不大于0.8,借此能增加所述内管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惯性矩,提升抗弯折变形及抗扭转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车避震前叉。
背景技术
现今的自行车在设计时为了增加骑乘者的踩踏效率,多以轻量化为主要考虑,因此,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车也多会针对避震前叉进行轻量化设计。目前,要将自行车的避震前叉轻量化,最常见的作法就是减少管壁的厚度。
然而,减少一个避震前叉的管壁厚度虽然能有效减轻重量,却也使该避震前叉的管件的抗弯折变形及抗扭转的强度随着厚度减少而降低,导致管件的管壁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强度疲劳而产生裂隙,甚至直接断裂,对骑乘安全性有莫大的疑虑。
另一方面,在自行车的安全性为优先考虑的情形下,增加该避震前叉的管壁厚度虽然能提升管件抗弯折及抗扭转的强度,却必须增加该避震前叉的用料,同时也增加了自行车整体的重量。再者,由于一般的避震前叉多采用圆形的管壁,在增加管壁厚度的同时,也会使该避震前叉的两个叉脚间间隔距离缩小,影响到自行车前轮的安装条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由改变管件截面的几何形状,在相同的管件重量与几乎相同的管件截面积的条件下,不需增加管件厚度就能提升管件抗弯折变形及抗扭转的强度的自行车避震前叉。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前叉供前轮设置,并包含转向立管、叉冠件、叉脚单元及两个阻尼单元。
所述转向立管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叉冠件连接于所述转向立管的一端。
所述叉脚单元连接于所述叉冠件且相反于所述转向立管。所述叉脚单元包括两个连接于所述叉冠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间隔的内管件、两个分别能滑动的套设于所述内管件外且相反于所述叉冠件的外管件、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外管件且相反于所述内管件并供所述前轮设置的叉端件,及连接于所述外管件间的叉桥件。
每一个内管件具有界定出内管空间的内管围壁,每一个内管围壁具有内管外周面。每一个外管件具有界定出外管空间的外管围壁,每一个外管围壁具有与各自的所述内管外周面互相配合且与所述内管外周面部分相对的外管内周面。每一个外管空间与各自的所述内管空间相连通。
定义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的第三方向。以每一个内管外周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离为第一间距,以每一个内管外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离为第二间距。每一个第二间距除以各自的所述第一间距的商不大于0.8。
所述阻尼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内管空间及所述外管空间,并用来增加所述外管件相对于所述内管件滑动时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前叉,每一个内管围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是呈具有椭圆形的外廓的环状,每一个外管围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是类似于各自的所述内管围壁的截面形状。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前叉,每一个内管围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是呈具有不等边矩形的外廓的环状,每一个外管围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是类似于各自的所述内管围壁的截面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顺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武顺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10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