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50197.X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8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韩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润科水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52;C02F1/7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陈培琼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级沉淀池 水性油墨废水 臭氧输送管 处理装置 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 臭氧发生器 臭氧 废水处理工序 三相分离器 沉降过程 臭氧曝气 废水处理 三级分级 时间连续 水平安装 水性油墨 沉降槽 抽泥管 集成化 自清洁 固接 内壁 自备 沉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三级沉淀池和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设有臭氧发生器,所述三级沉淀池与臭氧发生器通过臭氧鼓风机连接,所述三级沉淀池的内部设有三个沉降槽,且三级沉淀池的内部水平安装有臭氧输送管,所述臭氧输送管的一端与臭氧鼓风机固接,且臭氧输送管的另一端固定在三级沉淀池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成化程度高,能够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的高效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采用三级分级沉淀水性油墨中的杂质,并利用臭氧曝气手段加速水和杂质的分离,使得沉降过程彻底,三级沉淀池自备抽泥管,能够在不暂停废水处理工序的情况实现自清洁,保持废水处理的长久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性油墨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水性油墨废水主要包括两种:生产废水和设备清洗废水。生产废水主要包括颜料球磨阶段的各种颜料的冲洗废水、树脂改性阶段的高分子树脂母液废水以及水性油墨混合反应生成阶段的设备冲洗废水等;设备清洗废水主要是洗棍、洗槽、洗桶、冲洗操作间等更换油墨等需要清洗印刷相关设备产生的废水。
在我国,污泥的处理处置仍处于机械脱水后外运堆存或简易填埋阶段,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也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处理过程耗资巨大,而且存在极大的技术难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简易填埋侵占大量土地,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处理过程耗资巨大,而且存在极大的技术难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三级沉淀池和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设有臭氧发生器,所述三级沉淀池与臭氧发生器通过臭氧鼓风机连接,所述三级沉淀池的内部设有三个沉降槽,且三级沉淀池的内部水平安装有臭氧输送管,所述臭氧输送管的一端与臭氧鼓风机固接,且臭氧输送管的另一端固定在三级沉淀池的内壁上,所述臭氧输送管上均布有若干个臭氧曝气盘,若干个所述臭氧曝气盘呈矩阵排列,所述三级沉淀池上设有进水口,且三级沉淀池的内部水平设有若干个布水器,若干个所述布水器通过法兰相互连接,且布水器位于臭氧输送管的下方,所述三级沉淀池上背离臭氧发生器的一侧安装有增压泵,且三级沉淀池通过增压泵与三相分离反应器连接,所述三相分离反应器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垂直于三相分离反应器内壁的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相互平行,所述三相分离器架设在两个限位杆的上方。
优选的,三个所述沉降槽呈漏斗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臭氧鼓风机上设有气体流量计。
优选的,所述布水器与臭氧输送管的水平高度均高于沉降槽的最高水平高度。
优选的,所述三级沉淀池的内壁上安装有三个抽泥管,三个所述抽泥管与三个沉降槽一一对应,且抽泥管的底端延伸至沉降槽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增压泵设有延伸至三相分离反应器内部底端的进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成化程度高,能够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的高效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级沉淀,分级沉淀水性油墨中的杂质,并利用臭氧曝气手段加速水和杂质的分离,使得沉降过程彻底,三级沉淀池自备抽泥管,能够在不暂停废水处理工序的情况实现自清洁,保持废水处理的长久运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的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润科水墨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润科水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501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