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匀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50879.0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6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马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硕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G02B27/0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9 | 代理人: | 姚海波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匀光系统。
背景技术
半导体激光、LED等光源在照明、投影、光学照排、光存储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在这些应用中,需要将光源在目标平面上尽量形成一个一定尺寸、具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照度分布。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复眼透镜、积分棒、匀光板等方式实现光源整形和均匀照明。
复眼透镜是由多个焦距和尺寸相同的小透镜组成的微透镜阵列,复眼透镜要实现均匀照明需两列复眼透镜阵列平行排列,第一列复眼透镜阵列中的各个小单元透镜的焦点与第二列的复眼透镜阵列中对应的小单元透镜的中心重合,两列复眼透镜的光轴互相平行,在第二列复眼透镜后放置聚光镜,聚光镜的焦平面放照明屏就形成了均匀照明系统,不过微透镜边缘会发生菲涅耳衍射,能量会因此产生损失。
积分棒一般为石英玻璃棒,光束通过聚焦透镜聚焦于积分棒的入射端面中心,经过积分棒内壁的多次全反射,最后在积分棒的光纤束输出端面迭加而形成均匀照明面。受积分棒形状的制约,积分棒的输出端面为平面,形成的照明面也为平面,不能满足照明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360度环形均匀照明的匀光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匀光系统,包括壳体和光纤束,所述壳体为圆柱状,所述壳体的一端端面设置有输入端口,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光纤出光点,所述光纤束从所述壳体的输入端口穿入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输入端口设置有用于外接光源或光纤束的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束由石英光纤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端口的光纤束呈圆形排布集成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出光点等间距排布。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光纤出光点包括一根或多根光纤。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光纤出光点的光纤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光纤出光点的光纤数量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光纤束设置在圆柱形壳体内,在圆柱形壳体的外周面设置光纤出光点,从而实现360度环形均匀照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输入端口的光纤集成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其编号分别为:
1、壳体;2、光纤束;11、输入端口;12、外周面;121、光纤出光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匀光系统,包括壳体1和光纤束2,壳体1为圆柱状,壳体1的一端端面设置有输入端口11,壳体1的外周面12设置有光纤出光点121,光纤束2从壳体1的输入端口11穿入壳体1内部,输入端口11设置有用于外接光源或光纤束2的接口。
光纤束2由具有高透过率特性的石英光纤制成。
如图3所示,输入端口11可设置各种类型的接口,接口直接外接光源或光纤束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端口11的光纤束2呈圆形排布集成在一起。
壳体1外周面12的光纤出光点121均匀等间距排布,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光纤出光点121的光纤数量相等,每个出光点121均设置一根光纤。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每个光纤出光点121设置数量相同的多根光纤,或者各个光纤出光点121的光纤数量不同。
光源发出的光从输入端口11进入壳体1内部,然后从光纤出光点121输出,由于壳体1为圆柱状,从而得到照度分布均匀、圆柱状的面光源,实现360度环形均匀照明,满足不同的照明需求。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硕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硕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50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