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粘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54261.1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5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祖义;李林;裴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敬川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粘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粘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平板法测量玻璃粘度。通过平板法测量玻璃粘度时需要用到玻璃粘度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现有的玻璃粘度测量装置采用立式同轴结构,包括压力传导杆100、直线位移传感器200和冷却装置,压力传导杆100与直线位移传感器200的位移传导杆210同轴连接,冷却装置设置在直线位移传感器200下方。再结合图1所示,通过平板法进行粘度测量的过程如下:先将一个加工成圆柱体的玻璃样品700放置在由石英玻璃片制成的上平板510和下平板520之间,将下平板520放置在加热炉400内的支撑平台上,将玻璃粘度测量装置的压力传导杆100安装在上平板510上并在玻璃粘度测量装置上端添加砝码600施以荷重,接着按照一定的升温速率使玻璃样品700升温,利用直线位移传感器200检测该过程中玻璃样品700厚度的变化量及变化速率,以此计算出玻璃样品700在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粘度。
由于现有的玻璃粘度测量装置的结构一经确定,其能够测量的玻璃样品厚度变化范围即被限定,仅能进行微调,无法适用于其它厚度的特殊规格样品的测试,使得适于检测的样品规格受到限制。而且,其为立式同轴结构,容易使得加热炉加热产生的部分粉尘和水汽顺着压力传导杆上升遇到冷的直线位移传感器凝结下来,附着在直线位移传感器中心的位移传导杆上和传感器两端用于定位传导杆的线性轴承上,使其受到污染而产生腐蚀,降低直线位移传感器直线轴承的润滑度及其位移传导杆滑动的平顺度,进而影响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测试精度,最终影响玻璃样品厚度变化测量的准确性,甚至会导致直线位移传感器卡死而无法测量;尤其是在环境湿度较大的实验室内使用时,影响更加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玻璃粘度测量装置,旨在解决如何避免直线位移传感器受加热产生的粉尘和水汽等影响的问题,以保证玻璃粘度测量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玻璃粘度测量装置,包括压力传导杆和直线位移传感器,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压力传导杆与直线位移传感器的位移传导杆通过连接组件平行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是,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为LVDT位移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主体和LVDT位移导向铁芯,所述LVDT位移导向铁芯即为直线位移传感器的位移传导杆,LVDT位移导向铁芯贯穿传感器主体设置并可相对于传感器主体沿自身轴向运动。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组件为两套,并分别连接在LVDT位移导向铁芯的两端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组件与压力传导杆之间连接的结构以及其与位移传导杆之间连接的结构均为可拆卸式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第一压紧块和第二压紧块,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与压力传导杆的周侧表面相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压紧块上与第一连接槽相对应的设有第一压紧槽,第一压紧块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压力传导杆被压紧在第一压紧槽和第一连接槽之间;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位移传导杆的周侧表面相匹配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压紧块上与第二连接槽相对应的设有第二压紧槽,第二压紧块通过螺钉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位移传导杆被压紧在第二压紧槽和第二连接槽之间。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螺丝和第二调节螺丝;
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一端处于第一压紧槽的槽面上的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调节螺丝设置在第一螺纹通孔中,通过旋拧第一调节螺丝能够使其端部伸出第一螺纹通孔将压力传导杆压紧;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一端处于第二压紧槽的槽面上的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调节螺丝设置在第二螺纹通孔中,通过旋拧第二调节螺丝能够使其端部伸出第二螺纹通孔将位移传导杆压紧。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调节螺丝的轴心线与压力传导杆的轴心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调节螺丝的轴心线与位移传导杆的轴心线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调节螺丝为两根,两根第一调节螺丝相互平行且呈上下分布;所述第二调节螺丝为两根,两根第二调节螺丝相互平行且呈上下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542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秸秆粉碎用除尘装置
- 下一篇:煤烟吸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