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65276.8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3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生;经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海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12 | 分类号: | H01P1/2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89 | 代理人: | 张恒 |
地址: | 20043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 综合 无线通信 备用 干扰 抑制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技术领域,涉及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尤其是一种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
背景技术
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是铁路行车运输指挥的重要基础设施,对铁路运输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下同)区段,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干扰问题已成为GSM-R系统维护中不可避免的突出问题。另外随着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三级区段的大量增加,GSM-R网质量要求更高,因GSM-R网受到干扰而造成的通信异常导致的列车控制系统降级问题后果更加严重。
在目前情况下,通过与移动及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协调解决了部分干扰导致的通信质量劣化问题,但是因干扰导致的掉网和列车控制系统降级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或缺陷,提供一种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可以有效抑制无线干扰,提高GSM-R车载设备的通信质量等级,减少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无线超时等故障,保障GSM-R车载设备通信安全及列车运行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其盖板;所述壳体包括右侧板、纵向两个端板和底板;
所述壳体顶部的外缘上均布有若干个与盖板间的连接孔;所述壳体的外缘内侧均布有若干个谐振柱安装用腔体;
所述腔体包括低频端谐振腔和高频端谐振腔;
若干个所述低频端谐振腔内分别定位连接有低频端谐振柱;
若干个所述高频端谐振腔内分别定位连接有高频端谐振柱;
所述壳体的左侧板内面与所述低频端谐振腔的外侧之间设有长距离耦合通道;
所述壳体纵向同一端板上设有出线端口;
所述盖板的外缘内侧均布有若干个与所述壳体上的连接孔相对应的盖板固定孔,其内面均布有若干个与所述壳体的低频端谐振腔、高频端谐振腔相对应的调谐孔。
上述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其中,
所述低频端谐振腔的数量为4个,沿所述壳体的纵向左侧依次排列;
所述高频端谐振腔的数量为8个,沿所述壳体的纵向中部及右侧依次排列。
所述高频端谐振腔包括两个交叉耦合腔体。
所述两个交叉耦合腔体排列在所述壳体的右侧。
安装于所述低频端谐振腔内、高频端谐振腔内的谐振柱分别包括其柱体和一体位于其顶部的环形加顶;
所述柱体上设有与环形加顶贯通的中心孔,所述柱体的底部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安装用限位槽和固定孔。
所述高频端谐振柱的柱体外径及其中心孔的孔径均大于所述低频端谐振柱的柱体外径及其中心孔的孔径。
所述低频端谐振柱、高频端谐振柱安装用固定孔的孔径及安装用限位槽的深度保持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干扰抑制滤波器可有效抑制无线干扰,可以有效地滤除铁路GSM-R频段之外的干扰信号,降低全频段强阻塞干扰的影响,保证铁路行车通信的安全和稳定,杜绝或减少因网外干扰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
2.提高GSM-R车载设备的通信质量等级,减少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无线超时等故障,保障GSM-R车载设备通信安全及列车运行安全。
3.采用无源设计,设备的引入对现有车载终端无影响;
4.单面出线,完全利用车上已有空间,不对现有车载设备造成损害;
5.通过严酷的可靠性测试,可适应复杂的车载环境,设备试用情况良好;
6.与以往的滤波器相比,具有结构牢固、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可用于较大功率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腔体的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干扰抑制滤波器的腔体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干扰抑制滤波器的腔体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干扰抑制滤波器的谐振柱1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干扰抑制滤波器的谐振柱2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干扰抑制滤波器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海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海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65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