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67583.X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3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包系统 应急 充放电开关单元 充放电功能 报警模块 本实用新型 数字电压 充放电控制单元 电池组 电池管理系统 系统电源模块 监控电池 充放电 大空间 过充 过放 报警 电池 占用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系统电源模块、充放电控制单元、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数字电压显示单元、报警模块。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通过设有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可以使电池包系统在BMS出现失效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进行工作。同时,通过设有数字电压显示单元和报警模块,达到随时监控电池的情况,当出现过充或过放时,立即进行报警,因此,该电池包系统即使在应急充放电时也能保证电池的安全,提高电池包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而且增加的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及报警模块成本较低,无需占用太大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系统中,BMS作为控制和保护中心,起到保护整个电池系统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实际情况,存在正在工作的电池系统中,出现BMS失效、无法继续承担控制作用的可能,而且此时电池系统需要继续给负载供电或者需要继续给电池充电,此时没有条件更换BMS,或者时间上来不及;此时需要一个应急措施,可以脱离BMS的控制,继续给负载供电或者继续充电,同时,要有一定视觉上或者声音上的报警措施来监控电池组的电压,防止过充或者过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同时具备报警措施判断电池是否过充或者过放,保证应急的情况下,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应急充放电功能的电池包系统,包括:
电池组;
电池管理系统BMS,用于控制整个电池包系统;
系统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电池组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用于给电池管理系统BMS提供供电电源;
充放电继电器单元,包括充电控制回路和放电控制回路,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所述充电控制回路控制电池组的充电,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所述放电控制回路控制电池组的放电;
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用于强制关断或开启所述充电控制回路和所述放电控制回路;
数字电压显示单元,用于实时显示所述电池组的电压;
报警模块,连接所述电池组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当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过放时,发出指示灯及声音报警。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充电控制回路包括充电开关K1,所述充电开关K1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组的总正端连接,另一端与充电机的正极连接,控制端与电池管理系统BMS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放电控制回路包括放电开关K2,所述放电开关K2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组的总正端连接,另一端与负载的正极连接,控制端与电池管理系统BMS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控制回路强制启动的应急充电开关K3和用于控制所述放电控制回路强制启动的应急放电开关K4。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系统电源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双刀开关K5和DC/DC电源转换器,
所述电池组的总正端依次经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双刀开关K5后与所述 DC/DC电源转换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组的总负端依次经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双刀开关K5后与所述DC/DC电源转换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 DC/DC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应急充放电开关单元和报警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过放电压判断单元、过充电压判断单元和报警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67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