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69409.9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9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程;李勇军;姜斌;范明聪;何波;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2 | 分类号: | H01M2/22;H01M2/3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潘俊达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一极 压接片 极耳 顶盖 电芯 动力电池 连接结构 连接片 焊接 本实用新型 电性连接 方式设置 极柱 安全性能 断裂问题 连接位置 弯折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电芯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耳通过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极柱电性连接,还包括第一压接片和第二压接片,所述第一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极耳。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极耳与连接片的连接位置焊接压接片,这样能够有效增加该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从而避免极耳在弯折时容易出现断裂问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是进一步提升其在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指标。
现有技术中,顶盖与电芯的连接一般采用软连接件进行连接,即设置在顶盖上的正极柱和设置在电芯的正极耳分别与铝软连接件进行焊接,而设置在顶盖上的负极柱和设置在电芯的负极耳分别与铜软连接件进行焊接。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这样的连接结构由于强度不够而容易发生断裂现象,进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并造成电芯的报废。
此外,为了实现电池的过流保护功能,如图1所示,一般通过在软连接件30设置断电保险孔的方式形成过电流断电安全结构,软连接件30的一端与极柱20的底部焊接,其另一端与极耳10焊接,实现极耳10与极柱20的连接。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过流保护功能,但由于软连接件30有一定的厚度,其折叠在电池内部,需要占用一定空间,进而使得电池体积能量密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防止极耳容易出现断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电芯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耳通过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极柱电性连接,还包括第一压接片和第二压接片,所述第一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极耳。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电芯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极耳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片的两侧,多个第二极耳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二连接片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压接片和所述第二压接片的两侧分别设置为圆弧面结构。其中,将压接片的两侧设置成平滑的圆弧面结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压接片两侧的棱角或披锋刮损弯折的极耳,避免造成极耳损坏。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焊接的方式为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极耳连接部及由第一极耳连接部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一极柱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二极耳连接部及由第二极耳连接部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二极柱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设置有注液孔,所述第二极耳连接部设置有透气孔。其中,在第一极耳连接部设置注液孔主要是为了对应顶盖上的注液孔,以便于对电池进行注液;而在第二极耳连接部设置透气孔,主要是为了对应顶盖上翻转片的透气孔,以便于电池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透气泄压,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694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簧片编带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极柱与导电基块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