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汽车前纵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72432.3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35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坦;王爱国;随学永;袁超;朱春伟;王冰冰;卢胜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李伊飏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 自锁弹簧 吸能 活动页板 新型汽车 固定销 侧壁 本实用新型 弹簧固定 弹力势能 活动段 同侧 页板 碰撞吸能效果 动能转化 吸能盒 一次性 有效地 内接 折弯 自锁 报废 体内 释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前纵梁,包括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内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吸能自锁弹簧,位于一侧的各个吸能自锁弹簧的同侧端部同时与弹簧固定页板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位于另一侧的各个吸能自锁弹簧的同侧端部同时与活动页板固定销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与弹簧固定页板的另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段内接于活动页板固定销,使得活动段与活动页板固定销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汽车前纵梁,吸能自锁弹簧将碰撞产生的动能转化为自身弹力势能,且弹力势能由于自锁不能释放,有效地提升碰撞吸能效果,同时避免前纵梁由于主动折弯而一次性报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前纵梁。
背景技术
汽车在发生高速碰撞时,为确保驾驶室内驾驶员的人身安全,通常采用前纵梁主动折弯变形的缓冲方式,既可以放置前纵梁直接进入驾驶室危急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同时通过做工吸能原理将碰撞产生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进一步化解碰撞产生的巨大作用力。
然而,上述缓冲方式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旦前纵梁主动折弯变形,该折弯变形不可逆转并且不可修复,只能直接报废,不可避免地造成维修成本上升和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前纵梁。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新型汽车前纵梁包括前纵梁本体,其中:
所述前纵梁本体的两端端部分别设有弹簧固定页板和活动页板固定销,所述弹簧固定页板套接于前纵梁本体的一端端部,所述活动页板固定销内接于前纵梁本体的另一端端部;
所述前纵梁本体还内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吸能自锁弹簧,位于一侧的各个吸能自锁弹簧的同侧端部同时与弹簧固定页板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位于另一侧的各个吸能自锁弹簧的同侧端部同时与活动页板固定销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新型汽车前纵梁还包括活动段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弹簧固定页板的另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段内接于活动页板固定销,使得活动段与活动页板固定销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前纵梁本体采用圆钢或者方钢制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簧固定页板进一步外接于前舱总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簧固定页板与前舱总成之间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汽车前纵梁,其有益效果在于,吸能自锁弹簧将碰撞产生的动能转化为自身弹力势能,且弹力势能由于自锁不能释放,有效地提升碰撞吸能效果,同时避免前纵梁由于主动折弯而一次性报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径向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0-活动段;11-连接板固定端;20-吸能盒;30-前纵梁本体;40-吸能自锁弹簧;41-弹簧固定页板;42-活动页板固定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前纵梁,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所述新型汽车前纵梁的具体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新型汽车前纵梁的轴向(AA方向)截面结构,图3示出了所述新型汽车前纵梁的径向截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724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型梁总成及应用该C型梁总成的汽车
- 下一篇:前舱传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