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角度挑坎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联合消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74311.2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82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具瑞;汤建青;郭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挑坎 消力池 百叶窗式 尾坎 本实用新型 联合消能结构 背水面 消能 底板 抗空蚀性能 首级台阶 水流流态 雾化现象 叶片开度 荷载 宽尾墩 消能率 溢流坝 迎水面 掺气 池水 墩尾 负压 脉动 前置 首部 泄流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角度挑坎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联合消能结构,本实用新型宽尾墩墩尾连接挑坎首部,挑坎尾部与阶梯溢流坝的首级台阶相连,消力池尾坎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为百叶窗式,挑坎为变角度挑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挑坎角度以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迎水与背水面的叶片开度这两个方面的优化,第一,各级流量的消能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尽管台阶后负压略大,但仍在规范内;第二,可以增大底部阶梯的掺气浓度,通过前置挑坎保护前几级阶梯,抗空蚀性能明显提高,消能效果明显;第三,改变了消力池内的水流流态,对底板脉动荷载与消力池的消能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最后,改善了泄流时产生的雾化现象,并且使得出池水流更加平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角度挑坎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联合消能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工建筑物泄洪消能领域。
背景技术
在坝工设计中,泄洪和消能是泄水建筑物承担的两大任务,即安全宣泄多余洪水的同时严格控制下泄水流对坝体及下游基坑的冲刷,防止坝体破坏和坝基失稳。尤其对于高水头、大流量泄洪工程,存在着底板临底流速和脉动压力较大,抗冲保护难度大,且所需消力池尺寸大,造价高等问题,因此对这种消能形式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一直存在局限性。
针对传统消能工的基础上,引入了阶梯溢流坝进行消能,结合宽尾墩和消力池,形成一体化的消能设施,这种消能形式兼有宽尾墩消能和阶梯溢流坝消能的优点,它既利用阶梯式溢流面进一步增进了宽尾墩的消能率,又利用宽尾墩后的无水区从水舌底部向阶梯坝面通气来避免空化和空蚀破坏,从而使阶梯式溢流坝向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方向发展。
虽然对于宽尾墩与阶梯溢流坝联合消能形式的消能机理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充分,但在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条件下,阶梯面上水深加大,底部缺乏掺气条件,仅仅依靠阶梯的摩阻作用不能将巨大的能量消除,坝面会出现严重的空蚀破坏。为了减小或消除阶梯面负压,需要为水舌底部创造掺气条件,增大掺气空腔和掺气浓度,从而增强减免空化空蚀的力度。为此,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在宽尾墩下的WES曲面与阶梯溢流坝连接处往往设置前置掺气坎,以增加掺气效果,改变水流特性和消能特性。
常见的掺气坎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堰面与阶梯溢流面相切,然后在堰面上加设一坎形成掺气挑坎的形式,另一种是堰面末端与阶梯面之间存在一定高差,直接利用这一高差形成掺气跌坎的形式。但前置掺气坎的这种过渡衔接方式仅仅是依靠工程设计经验选定,这种连接方式对坝面的水流流态、掺气特性、压强分布、空化空蚀及消能机理等的影响和过渡连接段的合适角度并没有一个最优的结果。
从技术角度看,由于底流消力池是通过大尺度水跃进行消能,水流紊动强烈,能量耗散主要集中在消力池前半区,该区域内消力池底板所受荷载往往比较集中,临底流速高,初步估算,当上下游水位差高于60m时,消力池最大临底流速即可达到30m/s以上。在高水头大流量条件下,采用底流消力池方案,由于临底流速与脉动压强等水力学指标较高,容易造成消力池底板板块的失稳破坏。其主要破坏模式为:(1)高速水流可直接诱发底板的空化空蚀破坏;(2)高速含沙水流对消力池的磨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空化空蚀破坏;(3)脉动荷载造成板块间止水的破坏后,因高速水流动水压力的传递引起板块失稳破坏;(4)强烈的脉动荷载在瞬间直接造成板块失稳破坏。上述四种破坏模式在国内外已建工程中均出现过,实地调研与分析研究均表明,尽管上述工程的破坏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与消力池临底水力学指标过高有直接关系。可见,在高水头大流量条件下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水工建筑物泄流消能设计当中掺气方面的不足与坝面空化空蚀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角度挑坎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联合消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角度挑坎及百叶窗式消力池尾坎联合消能结构,宽尾墩1墩尾连接挑坎2首部,挑坎2尾部与阶梯溢流坝3的首级台阶相连,消力池尾坎5的迎水面6与背水面7为百叶窗式,挑坎2为变角度挑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743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