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供电的泄漏电流无线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83104.3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8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赵健;郑宏;陆俊英;徐楷;周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柯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H02J7/35;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胡拥军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泄漏电流监测 无线通讯模块 太阳能供电 采集箱 无线监测装置 泄漏电流 电源线 通讯线 太阳能供电模块 高压电气设备 零磁通互感器 本实用新型 安全隐患 电气安全 分散安装 节点方式 模块集成 模块设置 无线连接 线缆布设 固定板 户外柱 集中器 抱箍 串扰 浪涌 内置 后台 隔离 供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供电的泄漏电流无线监测装置,包括泄漏电流监测模块、零磁通互感器、内置在泄漏电流监测模块的无线通讯模块和为泄漏电流监测模块供电的太阳能供电模块,泄漏电流监测模块设置在采集箱中,采集箱通过抱箍和固定板与户外柱体或高压电气设备相连接,泄漏电流监测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IED集中器无线连接。其优点在于,通过太阳能供电、无线通讯模块以及泄漏电流监测模块集成在采集箱中,实现节点方式分散安装,取消电源线和通讯线,减少了线缆布设,降低成本,同时防止浪涌通过电源线或通讯线干扰IED后台,做到电气安全隔离,杜绝了高压串扰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泄漏电流监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供电的泄漏电流无线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在逐步提高,传统的定期停电进行预防性试验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电网高可靠性的要求,因此,逐渐出现了高压电气设备在带电运行状态下的状态检修方式。
建设智能电网,提倡对变电设备实行状态检修,即在设备带电运行状态下,进行带电检测或在线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隐患,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检修,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进一步提供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变电站中的高压电气设备如CVT压变、主变套管、耦合电容器、避雷器等容性设备在变电站中占较大比重,由于长期在高压环境下挂网运行,内部老化、受潮等绝缘缺陷会使设备绝缘能力下降,若未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会引发意外停电事故。容性设备在变电站中的地位重要,因而对容性设备的绝缘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泄漏电流是这些高压电气设备的重要参数特征,能真实的反映电气设备绝缘状况。但由于高压电气设备大多分散安装不利于集中监控,且在变电站高压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很大,现场一次设备存在雷击、高压串扰,因此对这类高压电器设备覆盖监测有很大难度。
监测传感器、采集板、控制电路等电器元件需要供电,监测数据需要从现场分散安装的采集设备通讯汇集到后台集中处理,因此现场采集设备少不了电源供给和通讯连接。
若采用敷设电源线和通讯线的方式,一是分散安装导致敷设线缆工作量大、耗费成本高,且一旦有通讯或供电线路故障维护成本也很高;二是现场监测装置不仅面临高压电场干扰,而且会有强电串扰,特别是避雷器等高压电气设备在雷击和过电压时,浪涌干扰可能会通过互感器连线传导到监测装置上,若监测装置和智能电子化设备后台有线束连接,一次高压设备的浪涌会通过电源线或通讯线串扰,因此为针对高压电气设备的监测装置若拉电源线和通讯线的方案不能做到电气安全隔离,要重点防范高压串扰带来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点化安装的太阳能供电的泄露电流无线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太阳能供电的泄漏电流无线监测装置,包括泄漏电流监测模块、零磁通互感器、内置在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的无线通讯模块和为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供电的太阳能供电模块,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设置在采集箱中,所述采集箱通过抱箍和固定板与户外柱体或高压电气设备相连接,所述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IED集中器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供电模块包括非晶太阳能电板和防爆锂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非晶体太阳能电板设置在所述采集箱外,与所述采集箱活动连接,所述防爆锂电池设置在采集箱内,与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供电模块还包括充放电管理电路,所述充放电管理电路与所述防爆锂电池和所述泄漏电流监测模块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柯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柯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831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指纹识别模组测试装置
- 下一篇:检测装置及射频接收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