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97630.5 | 申请日: | 2017-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5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赵瑞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翊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C10G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吴风江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油泥 裂解釜 固定底座 本实用新型 传动连接 电加热器 搅拌电机 加料口 联轴器 卸料口 裂解 电机底座 电机转轴 恒温加热 双向加热 受热 出油率 导热管 加料仓 上料管 液体油 支撑脚 焊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包括污油泥裂解釜本体,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底部固定有固定底座,且固定底座底部焊接有支撑脚,所述固定底座上位于污油泥裂解釜本体一侧通过电机底座固定有搅拌电机,且搅拌电机通过电机转轴与联轴器传动连接,且联轴器与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内部的电加热器传动连接,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另一端设有卸料口,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位于卸料口一侧顶部连接有加料口,且加料口通过螺旋上料管与加料仓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设有螺旋导热管和电加热器实现双向加热,使得污油泥受热均,保持恒温加热,改善了所得到的液体油的品质,提高出油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油泥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
背景技术
污油泥是石油开发、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如果不能合理处置,将严 重污染周边环境。由于污油泥成分比较复杂,对其处理的方法也很多,按性质分类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几种方法的综合,国内每年污油泥的产量非常大,大约占到原油总产量的2%。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4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约2.1亿吨,产生污油泥约420万吨。油泥的组成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细菌、编织袋、砖块等,而且油泥的来源不同,各种组分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须采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因为不处理会导致资源浪费、产生环境污染。
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就是一种污油泥处理的装置,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是通过通过不同物理温度段,实现水、油汽、渣分离,油气通过冷却装备实现回收,废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加热方式简单,容易导致原油损失,同时工作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包括污油泥裂解釜本体,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底部固定有固定底座,且固定底座底部焊接有支撑脚,所述固定底座上位于污油泥裂解釜本体一侧通过电机底座固定有搅拌电机,且搅拌电机通过电机转轴与联轴器传动连接,且联轴器与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内部的电加热器传动连接,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另一端设有卸料口,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位于卸料口一侧顶部连接有加料口,且加料口通过螺旋上料管与加料仓连接,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内部环形嵌入连接有螺旋导热管,所述电加热器上等距焊接有搅拌叶片,且搅拌叶片上焊接有导热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电加热器位于污油泥裂解釜本体的水平中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搅拌叶片共焊接有六组,且每组共焊接有三个搅拌叶片,三个搅拌叶片相邻两两成一百二度环形焊接在电加热器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污油泥裂解釜本体内部位于螺旋导热管外侧填充有放置热量散失用的隔热保温材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每个搅拌叶片上焊接有两个导热架,且两个导热架的另一端焊接在电加热器上。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设有螺旋导热管和电加热器实现双向加热,使得污油泥受热均,保持恒温加热,改善了所得到的液体油的品质,提高出油率,使得到的燃料油与水间的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值;得到的产品与其他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相比,其密度、浓度、流动性等在储层地质条件下能较长时间保持理化性能稳定;杂质含量少,易提质提纯易降解,其次,通过设有螺旋上料管,可以实现自动进行上料,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裂解污油泥用的裂解釜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翊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翊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976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