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抑制一氧化碳生成的炉膛布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19794.3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7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旺能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30 | 分类号: | F23G5/30;F23G5/4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膛 二次风装置 一氧化碳 进风管 本实用新型 布风结构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 环保排放要求 环形布置 同一圆周 有效减少 二次风 微正压 吹风 多层 分设 风幕 进风 炉墙 切向 烟气 正压 连通 接力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抑制一氧化碳生成的炉膛布风结构,包括炉膛和向炉膛内进风的二次风装置,所述二次风装置数量至少四组,分设于所述炉膛的四周,所述二次风装置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连通于所述炉膛,所述进风管的吹风方向沿同一圆周方向倾斜于所述炉膛的炉墙,使所述炉膛内形成环状二次风气流。本实用新型二次风装置环形布置,使二次风切向进入炉膛,多层接力旋转,有效减少和抑制炉膛内正压和微正压的产生,抑制烟气碰壁形成的风幕,大幅降低一氧化碳的产生,满足环保排放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抑制一氧化碳生成的炉膛布风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排放要求的提高,一氧化碳列入排放控制指标后,循环流化床已无法满足排放要求。每个电厂,尤其是垃圾焚烧电厂,在设计、环评都是按当时的环保要求通过环评而建设和投产的,现在的设备是符合当时的环评或环保政策的,当时一氧化碳没有列入环保要求。现在一氧化碳列入环保要求,也就是说昨天的设备与今天的要求不匹配,再者,目前尚没有一种在炉后处理一氧化碳高的设备和方法。
一般来讲,一氧化碳高可以理解为燃烧不完全。通常解决一氧化碳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延长燃烧时间;二是加强燃烧强度,提高燃烧温度。其中延长燃烧时间受炉膛宽度和高度的限制,以及物料在炉内停留的时间受负压的烟气飞行速度限制。即使在炉膛尾部烟气侧加一跨通道,也因其不在燃烧区,炉膛出口后一路都是降温区域,作用甚微。
采取提高炉膛温度的办法,受设计温度的限制,因循环流化床这种运行方式,温度应控制在950℃,否则容易造成床体结焦。况且正常情况下,返料温度要高于床温80-120℃,也无法提高,难度极大。
经研究,一氧化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燃烧区域的边缘,火焰或烟气冲刷炉墙碰壁还原产生的。如图1所示,现行流化床无论是在左右墙,或是在前后墙布置,均采用对冲方法布置的,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正压和微正压。尤其是垃圾焚烧给料不能保证均匀的情况下,产生烟气冲刷、碰撞墙壁的情况。
现行炉墙的设计基本采用膜式水冷壁结构,由于水冷壁吸热的原因,炉墙的温度要比炉膛中心温度低很多,所以火焰或烟气冲刷炉墙后会降温,生产一氧化碳还原并在负压作用下沿壁上行至出口烟道,导致排放的一氧化碳严重超标。正压和微正压越多,一氧化碳含量越高。
因上述原因,现行设计的循环流化床及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很难做到一氧化碳达标排放。煤炉可以通过适当控制负荷、减少煤量和合理配风的方法,或可以适当更换煤种,来解决和控制一氧化碳的超标排放问题。而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只要无法解决给料均匀和正压、微正压,哪怕就是采用上述手段和方法,大幅度降低垃圾焚烧量、增加煤量、减少锅炉负荷,也基本无法做到一氧化碳在达标范围内稳定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一氧化碳生成的炉膛布风结构,改变二次风进风方式,提高空气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物料燃烧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抑制一氧化碳生成的炉膛布风结构,包括炉膛和向炉膛内进风的二次风装置,所述二次风装置数量至少四组,分设于所述炉膛的四周,所述二次风装置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连通于所述炉膛,所述进风管的吹风方向沿同一圆周方向倾斜于所述炉膛的炉墙,使所述炉膛内形成环状二次风气流。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锅炉对冲布置的二次风改变为环形布置,将炉膛内二次风的对冲方式改为环形流动方式,不改变原有炉膛的容积和空间,即可有效地延长空气停留时间,延长物料的燃烧时间,也有效地减少和抑制火焰和烟气的碰壁现象,阻止一氧化碳碰壁还原现象的产生。
作为优选,所述二次风装置至少包括三层,且呈上下设置,上下相邻的两层所述二次风装置的吹风方向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的吹风方向与所在的炉墙形成25°-35°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旺能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旺能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9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快速焚烧垃圾的垃圾焚烧装置
- 下一篇:垃圾焚烧炉炉渣排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