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20956.5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24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飞;吕东波;张春龙;张修典;张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2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把手 绝缘护套 接地电阻测试 本实用新型 六角螺钉 包裹部 连接孔 螺纹孔 触头 防爆 防雷 紧固 接头螺纹 结合处 上螺纹 侧壁 上套 拆卸 延伸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包括把手和接头,所述把手上套设有绝缘护套,绝缘护套的两端向外延伸并形成有包裹部,在把手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孔和连接孔,在把手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紧固六角螺钉,紧固六角螺钉的一端伸于连接孔内,接头螺纹连接于螺纹孔内,且绝缘护套的一包裹部包裹于接头与把手的结合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新颖独特,易生产且成本低,牢固安全可靠,便于组合拆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属于雷电科学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雷击灾害事故频发以及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防雷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度,特别是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身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场所,工作中必须思想高度集中,严格执行每一步操作规程,少有疏忽大意,就可能造成检测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如何在对易燃易爆场所的进行防雷安全检测的过程中,更便捷安全的进行检测,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防雷接地检测中,大多数普通接地钢钎的有效导通连接都是使用插孔或者是夹子,手持的金属触头为圆形锉头。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接地钢钎的延长线连接很容易发生接触不良和脱落。手持圆锉金属触头也常常因为自身体积较大,在对一些在较小空间内的测试对象无法直接测量。此外,对于某些测试对象由于安装时间较长,暴露在空气中,维护不到位等原因而发生锈蚀,需要进行表面锈迹的打磨时,圆锉在尝试进行金属接触导通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被测对象金属面发生大面积的损痕甚至损坏。由于测试过程中手持金属接触头和接地用的接地钢钎使用频率极高,十分必要研制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来解决这一综合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综合解决手持金属触头不便以及接地钢钎的连接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多功能防雷接地电阻测试防爆组合触头,包括把手和接头,所述把手上套设有绝缘护套,绝缘护套的两端向外延伸并形成有包裹部,在把手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孔和连接孔,在把手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紧固六角螺钉,紧固六角螺钉的一端伸于连接孔内,接头螺纹连接于螺纹孔内,且绝缘护套的一包裹部包裹于接头与把手的结合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在于:
所述接头为圆柱状的金属触头,在金属触头的顶端设有第一螺纹连接部,金属触头的底面为斜面结构。
所述金属触头底端的斜面上设有四棱锥。
所述金属触头的侧壁上设有锯刃部和具有锉纹的平锉部。
所述锯刃部和平锉部均沿着金属触头的轴向方向设置。
所述把手和金属触头均采用铜合金制成。
所述接头为实心管状的接地钢钎,在接地钢钎的顶端设有第二螺纹连接部,接地钢钎的底端设有扁平状的菱形箭头。
所述接地钢钎的侧壁上设有U形杆和直杆。
所述菱形箭头的箭头夹角为30°。
所述把手和接地钢钎均采用铜合金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新颖独特,易生产且成本低,牢固安全可靠,便于组合拆卸;
2)采用的铜合金材料,由于铜的良好导热性能及几乎不含碳的特质,使工具和物体摩擦或撞击时,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被吸收及传导,另一原因由于铜本身相对较软,摩擦和撞击时有很好的退让性,不易产生微小金属颗粒,于是几乎看不到火花,因此,在防雷接地电阻测试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灵活组合,省力省时,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用效果好;还大大降低了在易燃易爆场所中的进行检测时由操作工具自身原因所带来的危险等级,是防雷接地电阻测试工具上的一种创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未经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09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