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25077.1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9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纪广玉;王志农;徐激斌;孙骁;薛乾;肖健;张宇峰;杨潜;周玥;王燎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陆林辉 |
地址: | 2000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管 张力性气胸 套件 穿刺引流 体外 本实用新型 液体引流 体外端 鸭嘴式 双瓣 支管 负压吸引装置 负压引流装置 可拆卸连接 引流 穿刺内芯 二次伤害 胸腔积液 院前急救 插入端 可拆卸 胸腔 穿出 排气 片阀 血胸 置管 连通 合并 死亡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包括引流管以及设置在引流管内并且两端均从引流管内穿出的穿刺内芯。其中,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内的插入端以及置于体外的体外端,体外端的末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鸭嘴式双瓣阀,该鸭嘴式双瓣阀的每片阀瓣的厚度为0.2~0.5mm。体外端上还设置有液体引流支管,该液体引流支管一端和体外端相连通,另一端和负压吸引装置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同时具有排气和排血两个通道,操作简便,主要是用于院前急救时快速置管,防止张力性气胸导致患者死亡,同时该套件可直接连接负压引流装置,避免了因更换引流管给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对合并的血胸和胸腔积液也有较好的引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
背景技术
张力性气胸是指较大的肺气泡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单向活瓣,因此又称高压性气胸。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局麻下沿锁骨中线上缘平行作1.5~2cm的皮肤切口,用套管针穿刺进入胸膜腔,拔去针芯,再将胸腔导管插入。
现有的胸腔引流器,多是引导胸腔内的气体进入液体瓶内的液体中,以排出气胸内的高压气体。由于液体瓶和引流管密封连接,气体的流入会使得液体瓶内的压力迅速上升,不仅导致胸腔内的气和血排出受阻,需要医护人员频繁更换液体瓶才能保证气血排出通畅,而且这种形式的胸腔引流器无法在患者体内较长时间置入,频繁更换置入引流管无形中也增加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排出张力性气胸内的气和血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包括引流管以及设置在引流管内并且两端均从引流管内穿出的穿刺内芯。其中,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内的插入端以及置于体外的体外端,体外端的末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鸭嘴式双瓣阀,该鸭嘴式双瓣阀的每片阀瓣的厚度为0.2~0.5mm。体外端上还设置有液体引流支管,该液体引流支管一端和体外端相连通,另一端和负压吸引装置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中,还包括固定粘合片,套在体外端的外壁上,面向患者皮肤的一面涂覆有粘胶。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中,负压吸引装置为引流袋。液体引流支管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引流袋上设置有和该外螺纹相匹配的连接帽。该设计借鉴输液导管三通的连接方式,有利于降低整个套件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中,体外端的末端和鸭嘴式双瓣阀螺纹连接。体外端末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鸭嘴式双瓣阀设置有带有内螺纹的中空螺帽。
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引流管是一次性用品,二者的螺纹连接方式,有利于鸭嘴式双瓣阀和不同的引流管快速匹配;另一方面,相对于插入式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螺纹连接方式不仅连接牢固,使得鸭嘴式双瓣阀不易受患者身体晃动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该种连接方式技术成熟,有利于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力性气胸穿刺引流套件中,阀瓣的高度为8~12mm,宽度为8~12mm。
将鸭嘴式双瓣阀阀瓣的尺寸限定在该范围内的目的是,一方面,该尺寸确保了鸭嘴式双瓣阀能够在胸腔内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张开嘴,将胸腔内气体顺利排至空气中;另一方面,随着胸腔内气体的排出,气体压力逐渐减小,当气体压力不足以将鸭嘴式双瓣阀打开时,该尺寸使得鸭嘴式双瓣阀内形成了一个气体暂存空间,随着气体的集聚,双瓣阀可再次被打开。
当然,少量的气体也可在排出胸腔淤血的过程中,被负压吸收装置吸入液体瓶中,如此少的气体几乎不会对淤血的排出造成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50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