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河塘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菌剂用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25753.5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1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戴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04;C12M1/00;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河塘 水质 改善 生态 修复 菌剂用 制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河塘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菌剂用制备装置,它涉及水质治理技术领域;箱体的左侧壁上安装有箱门,真空泵的抽气口上连接三通管的一口,所述三通管的二口与箱体的内部连接,三通管的三口上安装有阀门,所述风机出风口与加热器连接,加热器通过管道与雾化盘的转轴连接,且雾化盘的转轴内部设置有中空的气孔,所述雾化盘安装在箱体的内部,所述雾化盘的转轴上安装有齿轮一,齿轮一与齿轮二相啮合,齿轮二与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箱体的内右侧通过轴承座安装有旋转气管,所述旋转气管的底部通过轴套与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本实用新型便于实现快速真空冷冻及喷雾干燥,且能实现一次完成,能节省时间,使用方便,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河塘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菌剂用制备装置,属于水质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河塘湖泊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水体黑臭现象。在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水体污染现象特别严重,环境承载负荷大,因此,解决河塘湖泊的水体污染、恢复其水环境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其中城市河塘黑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发展,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大规模开展了城市黑臭河塘的整治工作。河塘黑臭成因复杂,给黑臭河塘的整治带来了一定困难。黑臭河塘整治工作是当前政府、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此前的黑臭河塘的整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是对上覆水体治理,而忽视了对河塘湖泊底泥生态系统的修复。黑臭河塘底质在长期纳污之后,底质好氧及上浮会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清淤作为一种重要的措施被应用于黑臭河塘的整治中。但是,目前在清淤治理黑臭河塘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争议颇大,尤其是清淤能否对河塘污染物具有长效的控制以及是底栖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大量清淤底泥需要妥善处置,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沉积物是水体的主要污染内源,也是污染物的蓄积库。大量污泥的淤积不仅加速水体的沼泽化,而且对水质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如太湖,调查发现,太湖沉积物覆盖范围约占太湖水域面积的48%,蓄积量约为10 × 10
目前国内外关于底泥修复技术主要采用的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其中疏浚、原位覆盖等是目前主要的物理修复技术。物理疏浚是广泛使用的底泥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疏浚虽然见效快,但如实施不当则修复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损害原有生态环境。疏浚工程可能对底栖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破坏鱼类食物链。如果底泥被完全疏挖,可能需要2-3年才能恢复,不利于水生态的自我修复。与此同时,如何处置疏浚底泥又面临新的难题,泥浆液体中含有重金属以及氮、磷等污染物,底泥集中堆放后又受到降雨冲刷,径流污染物流入附近水体。另一方面,底泥疏浚投入高、成本大,是限制其推广使用的主要因素。疏浚成本受诸多影响,包括项目大小、设备类型底、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堆放空间以及底泥的综合利用等。原位覆盖修复效果明显,工程造价较低。但是,覆盖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局限性较大。一方面,添加原位覆盖材料,会增加底泥体积,减小水深,改变湖坡度,不适合浅水水域;另一方面,在水流速度较快的水域覆盖材料易淘蚀,影响其修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未经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57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除油机的离心装置
- 下一篇:一种拉晶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