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测量旋进漩涡流量计精度的气液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30686.6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7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崔宝玲;李嘉诚;陈德胜;朱祖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5/00 | 分类号: | G01F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阀 旋进漩涡流量计 气液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 水罐 第四球阀 一端连接 输出口 气罐 测量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二球阀 气体流量 中间连接 泵连接 干燥机 流量比 气液比 压缩机 水箱 气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旋进漩涡流量计精度的气液混合装置。压缩机经干燥机连接到气罐,气罐输出口经第一旋进漩涡流量计连接到第一球阀的一端,第一球阀另一端经第二温度传感器后再分别经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连接到第二旋进漩涡流量计的一端;水箱经泵连接到水罐,水罐输出口连接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的一端,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另一端经中间连接管道后分别与第六球阀、第七球阀一端连接,第六球阀、第七球阀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旋进漩涡流量计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比大约为100:1,可以得到液体对气体流量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的气液比来得到在不同气液比下的旋进漩涡流量计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测量旋进漩涡流量计精度的气液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旋进旋涡流量计的原理:当流体通过由螺旋形叶片组成的旋涡发生器后,流体被迫绕着发生体轴剧烈旋转,形成旋涡。当流体进入扩散段时,旋涡流受到回流的作用,开始作二次旋转,形成陀螺式的涡流进动现象。该进动频率与流量大小成正比,不受流体物理性质和密度的影响。检测元件测得流体二次旋转进动频率,就知道了流量。而且能在较宽的流量范围内获得良好的线性度。但是当气体内部含有少量液体的时候,其测量精度就不能得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够准确测得当气体中含有少量液体时旋进漩涡流量计的精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液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气相管路、液相管路和混合出管路,气相管路包括压缩机、干燥机、气罐、第一旋进漩涡流量计、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液相管路包括水箱、泵、水罐、第四球阀、第五球阀、第六球阀、第七球阀、第一电磁流量计和第二电磁流量计,混合出管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旋进漩涡流量计、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压缩机经干燥机连接到气罐,气罐输出口经第一旋进漩涡流量计连接到第一球阀的一端,第一球阀另一端经第二温度传感器后再分别经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连接到第二旋进漩涡流量计的一端;水箱经泵连接到水罐,水罐输出口连接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的一端,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另一端经中间连接管道后分别与第六球阀、第七球阀一端连接,第六球阀、第七球阀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旋进漩涡流量计的一端。
所述的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的阀口允许通过的流量不同,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的阀口允许通过的流量不同,第六球阀和第七球阀的阀口允许通过的流量不同。
水罐输出口和第四球阀之间设有第一电磁流量计,水罐输出口和第五球阀之间设有第二电磁流量计,第一电磁流量计和第二电磁流量计的流量检测工作范围不同。
在气相和液相的主管路之外还安装了一个支路,支管路上的管径和阀门为主管路的一半,可以精确调节气体和液体的流量。
在气相管路上安装了一个干燥机,确保气相管路上气体干燥。
在三个管路上都安装了温度计,可以测得温度对旋进漩涡流量计测量精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第四球阀和第五球阀来调节液体的流量,并且通过第六球阀和第七球阀来微调液体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在气相管路,液相管路以及混合出管路上都装有温度传感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流量下不同温度对旋进漩涡流量计测量精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比大约为100:1,可以得到液体对气体流量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意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调节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来得到不同的气液比,并测得不同气液比之下的旋进漩涡流量计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06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