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解决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聚合堵塞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31369.6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5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竺家培;徐相伟;林昊健;崔永刚;牛迪;祁洪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5/46 | 分类号: | C07C15/46;C07C5/327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张红凤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压缩机 压缩机入口 本实用新型 苯乙烯 后冷器 吸入罐 压缩机 聚合 冷却器管 分液罐 冷却器 堵塞 连通 化工技术领域 尾气冷却器 油水分离器 保证装置 长周期 管程 出口 接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解决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聚合堵塞的装置,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其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易发生聚合堵塞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后冷器、压缩机入口冷却器、压缩机吸入罐、尾气压缩机、分液罐及尾气冷却器,后冷器I管程底部设置管线B,管线B连接至油水分离器,后冷器与压缩机入口冷却器之间连接有管线A,二者通过管线A保持连通;压缩机入口冷却器管程设置有管线D,管线D与压缩机吸入罐接通;压缩机入口冷却器管程底部设置有管线C,压缩机吸入罐出口设置有管线E,管线E与尾气压缩机连通,尾气压缩机出口设置有管线F,管线F与分液罐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有效低成本解决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聚合堵塞的装置。
背景技术
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均采用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工艺生产苯乙烯。苯乙烯作为一种极其活泼的单体,极易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生聚合。在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过程中,脱氢反应生成的脱氢尾气中含有少量的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易聚合烯烃物质,其经过尾气压缩机压缩后温度会显著升高,极易在尾气压缩机入口、尾气压缩机及其出口管线等设备形成聚合物,堵塞设备管线,造成尾气压缩机出口压力升高,装置能耗增大,严重影响苯乙烯装置的长周期运行。
目前,在苯乙烯生产过程中,采取压缩机出入口管线、机组等注入乙苯进行乙苯冲洗和压缩机加注阻垢剂的方法,来解决尾气压缩机设备及管线聚合堵塞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关于添加阻垢剂的技术报道有:CN101700991A公开了一种苯乙烯装置尾气压缩机高效阻垢剂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在尾气压缩机入口管线注入高效阻垢剂,通过高效阻垢剂捕捉尾气中产生的烷基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并使其失去引发尾气中活波烯烃自聚的活性等步骤来解决压缩机设备的聚合堵塞问题。
但是,前者只是用乙苯对苯乙烯及聚合物进行冲洗及溶解,受装置生产负荷等影响较大,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后者存在成本高、污染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解决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聚合堵塞的装置,该装置成本低、效果好且能保证长周期运行,在实际运行中污染小。
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
一种解决苯乙烯尾气压缩机段聚合堵塞的装置,其包括后冷器、压缩机吸入罐、尾气压缩机、分液罐及尾气冷却器,所述后冷器管程底部设置管线B,所述管线B连接至油水分离器,所述压缩机吸入罐出口设置有管线E,所述管线E与所述尾气压缩机连通,所述尾气压缩机出口设置有管线F,所述管线F与分液罐相连通;
所述分液罐顶部与所述尾气冷却器之间连接有管线G;
所述装置还包括压缩机入口冷却器,所述后冷器与压缩机入口冷却器之间连接有管线A,二者通过所述管线A保持连通;所述压缩机入口冷却器管程设置有管线D,所述管线D与所述压缩机吸入罐接通;所述压缩机入口冷却器管程底部设置有管线C,所述管线B与管线C汇集至连通口A;
所述分液罐底部的出口设置管线H至油水分离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所述管线H入口设置有过滤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器A和过滤器B,所述过滤器A和过滤器B呈并列连接,所述过滤器A上方设有跨线I。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在苯乙烯尾气进入尾气压缩机IV前,将苯乙烯尾气中的苯乙烯等易聚合烯烃类物质含量降低到满足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可接受范围,将压缩机后路中苯乙烯等易聚合烯烃类物质含量高的细管径通过可在线清理的方式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达到了在降低装置能耗的情况下解决压缩机段聚合对装置长时间运行的影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13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