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原位底泥起悬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42198.7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6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魏进;李一平;黄冬菁;翁晟琳;赖秋英;罗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严晓彪;董建林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底泥起悬 采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原位底泥起悬采样装置,包括中空且底部开口的采样器壳体;内置导水管的振动棒贯穿壳体,并通过铰接轴与壳体固定;导水管一端连通振动棒底侧壁的采集孔,另一端从振动棒顶部引出接控制装置。通过壳体与气囊协作,使得采样装置可以缓慢的沉入水底,提高采样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后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气缸联动若干振动棒使得底泥起悬,以振动的方式模拟底泥侵蚀,再通过改变气缸的振动频率,使底泥起悬的程度发生变化,进而采集到不同状态的水样。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维护成本低,使用效果好,取样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样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原位底泥起悬采样装置,属于水体生态环境采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动力作用下湖泊或河道沉积物容易发生侵蚀、再悬浮,该过程会引起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生物数量的变化等。
底泥表面侵蚀率定义为单位面积底床在单位时间内的底泥侵蚀量。
湖泊在受到外界污染情况下,一部分通过自身自净作用消解,剩余部分则通过沉降形成底部沉积物,沉积物在受到外力扰动 ( 如波浪、湖流 ) 情况下易发生再悬浮重新进入水体,进而将沉积物中的污染物重新带入水体中,从而影响水体水质。
内源释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沉积物再悬浮对营养盐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在不同水深处释放营养盐含量的多少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影响整个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故研究侵蚀后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是进一步研究侵蚀对水质影响的基础。
底泥侵蚀的实验大多在室内进行,在目标水域采集水体和底泥样本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然而,泥样结构在带回实验室时由于微环境与目标水域肯定具有区别,导致泥样结构的生态大多已经遭到破坏,与真实沉积物结构相差甚远。
因此,直接在目标水域直接模拟底泥侵蚀同时采集的水体,其生态结构更为真实,试验结果更为精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样化精准采样的原位底泥起悬采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原位底泥起悬采样装置,包括中空且底部开口的采样器壳体;内置导水管的振动棒贯穿壳体,并通过铰接轴与壳体固定;导水管一端连通振动棒底侧壁的采集孔,另一端从振动棒顶部引出连接控制装置。
上述振动棒上端接气缸,控制装置通过气缸驱动振动棒以铰接轴为轴心摆动。
进一步的,上述气缸通过连接装置驱动振动棒,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有若干爪形卡扣的传动杆;爪形卡扣卡箍振动棒,传动杆端部接气缸。
更进一步的,上述连接装置和气缸设于壳体顶部。
上述导水管为4根,分别接对应的采集孔。
进一步的,上述导水管轴向等间距布设。
上述振动棒底端容于壳体腔内,振动棒下端的高度高于水平支撑脚的高度,使得水平支撑脚站在泥底时振动棒下端接近但不接触泥底。
上述壳体顶部设有连接总管,收纳导水管和气缸的控制线。
上述壳体底部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水平支撑脚。
进一步的,上述壳体外侧壁或水平支撑脚上设有气囊。
本发明有益之处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421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