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作业中的全方位防护操作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63876.8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6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涛涛;桂和怀;朱冠旻;单长孝;李凯;杨尚兴;许克克;吴明春;童宝;陈晨;周志祥;徐鹏飞;张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4G2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1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人工 挖孔桩挖孔 作业 中的 全方位 防护 操作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过程的安全防护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作业中的全方位防护操作平台。其包括用于设于人工挖孔桩孔口处的操作平台本体,操作平台本体中部设有提桶通道;操作平台本体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处设有防护网板;支撑架四周设有多个安装板,任一安装板处均设有安装通孔。本实用新型能够较佳地对在人工挖孔桩的挖孔过程中对作业人员进行防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过程的安全防护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作业中的全方位防护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人工挖孔桩基础因其施工方法便捷、无需大型施工机械等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工程领域中,其尤其适合作为山区、丘陵等地形的构筑物基础。但是,在人工挖孔桩的挖孔作业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高处坠落、高空坠物等风险,这对坑口和坑底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现有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过程中,大多是依靠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配备常规的安全防护用品来规避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但该类防护措施显然无法较好地解决挖孔过程中的高处坠落、高空坠物等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提供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作业中的全方位防护操作平台,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人工挖孔桩挖孔作业中的全方位防护操作平台,其包括用于设于人工挖孔桩孔口处的操作平台本体,操作平台本体中部设有提桶通道;操作平台本体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处设有防护网板;支撑架四周设有多个安装板,任一安装板处均设有安装通孔。
本实用新型中,操作平台本体能够设于人工挖孔桩的孔口处,通过连接件与安装板的配合,能够较佳地对支撑架进行固定,从而使得操作平台本体能够较为稳固地设于人工挖孔桩的孔口处;通过防护网板与支撑架的配合,使得操作平台本体能够同时具有较佳的强度和较轻的重量,从而使得操作平台本体能够提供较佳地防护且使得施工人员能够较佳地在操作平台本体上方进行作业;另外,防护网板的设置,还使得操作平台本体不会对人工挖孔桩内的光线和通风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能够通过连接件将操作平台本体设于人工挖孔桩的孔口处,提土机能够架设于操作平台本体上方,提土桶能够从提桶通道处进出,从而保证了挖孔作业的正常进行。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造,能够较佳地降低地面作业人员的高空坠落风险,且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孔口处的高空坠物而对地下作业人员所造成的伤害。
作为优选,支撑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辅架、左主架、右主架和右辅架,防护网板有多个且分别设于左辅架、左主架、右主架和右辅架处。通过该种拼接式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本体能够便于制作、运输和装配。
作为优选,左辅架、左主架、右主架和右辅架均由方形钢管焊接而成,左辅架和右辅架整体构造成相互对称的等腰梯形状,左主架和右主架整体构造成相互对称的长方形状;
左辅架包括自左而右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左辅架组件管和第二左辅架组件管,第一左辅架组件管的长度小于第二左辅架组件管的长度;第一左辅架组件管的两端与第二左辅架组件管的两端间分别设有第三左辅架组件管和第四左辅架组件管;
左主架包括自左而右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左主架组件管和第二左主架组件管,第一左主架组件管、第二左主架组件管和第二左辅架组件管的长度相同;第一左主架组件管的两端侧壁与第二左主架组件管的两端侧壁间分别垂直地设有第三左主架组件管和第四左主架组件管;第二左主架组件管两端的右侧壁处分别设有第五左主架组件管和第六左主架组件管,第二左主架组件管的右侧壁处还垂直地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七左主架组件管和第八左主架组件管;一第九左主架组件管的两端左侧壁分别与第五左主架组件管和第七左主架组件管的右端部连接,一第十左主架组件管的两端左侧壁分别与第六左主架组件管和第八左主架组件管的右端部连接;第七左主架组件管和第八左主架组件管间形成第一半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638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级定距分型机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内饰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