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正极极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83682.4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5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伟;李宝玉;陈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66;H01M4/74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万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18 | 代理人: | 刘强,陈轩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正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正极极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极中的电极材料和集流体的接触面积有限,从而造成电极材料和集流体之间的粘附力较低,结果在电极操作使用期间,连接到集流体表面的电极材料被移除,在粘附力下降和电极材料的移除增加了电池内部的阻力,从而降低了输出特性和放电容量,显著降低了电池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增加电极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同时还能增强电极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粘附力的石墨烯正极极片,所述墨烯正极极片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石墨烯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正极极片包括铝箔集流体以及在所述铝箔集流体上形成的具有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所述氧化铝膜外侧依次设置有石墨烯层和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材料和粘合剂。
进一步的,所述具有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是通过铝阳极氧化工艺形成的。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的蜂窝结构的孔径50~150nm,孔深为3~15μm,间隔为180~230nm。
本实用新型的正极极片不但通过在铝箔集流体上形成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氧化铝膜,不但增加了电极材料和集电体之间的粘附性,还增加了电极材料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电池容量,同时在氧化铝膜的表面设置有石墨烯层,进一步提高了极片的导电性,进一步的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氧化物膜的形成工艺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1-铝箔集流体,2-氧化铝膜,3-石墨烯层,4-正极活性材料层,5-电解槽,6-阳极,7-铝箔,8-对电极,9-铂箔,10-电解液,11-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了更好的说明纳米蜂窝状结构的效果,图1中的纳米蜂窝状结构尺寸与实际效果有一定差距,但本附图仅为示意,具体实施时,以实际生产效果为准。
如图1所示,一种石墨烯正极极片,所述石墨烯正极极片包括铝箔集流体1以及在所述铝箔集流体1上形成的具有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2,所述氧化铝膜2外侧依次设置有石墨烯层3和正极活性材料层4,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4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材料和粘合剂。
具体实施时,所述具有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2是通过铝阳极氧化工艺形成的。
具体实施时,所述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2的蜂窝结构的孔径50~150nm,孔深为3~15μm,间隔为180~230nm。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形成氧化铝膜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在含有草酸、磷酸、硫酸等的电解液10中,阳极氧化的铝箔7余阳极6电连,铂箔9与对电极9连接,用搅拌器11连续搅拌电解液10,以防止电解液的浓度局部增加,并且通过电解使铝箔7阳极氧化,形成具有纳米蜂窝结构的氧化铝膜2。
更进一步的,为了形成均匀的纳米孔结构,可以在上述形成的氧化铝膜通过蚀刻工艺除去,在通过上述过程形成具有比较均匀的纳米孔结构的氧化铝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而作出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也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替换及修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836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