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91789.3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57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邓新成;黄俊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F7/16 | 分类号: | B01F7/16;B01F15/04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宋向红 |
地址: | 4111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混合 自动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壳体、连接管、输液管,壳体外壁上设有控制装置,壳体顶板上设有多个液斗,每个液斗下方均设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上端与液斗底部连通,连接管下端伸入壳体内,连接管内设有阀门Ⅰ和流量传感器,壳体顶板下表面中部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杆上端连接,传动杆下端设有若干搅拌桨,壳体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Ⅱ,控制装置与旋转电机、各阀门Ⅰ、流量传感器、阀门Ⅱ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装置来控制旋转电机、各阀门Ⅰ、阀门Ⅱ的工作状态,取代了传统人工配置的繁琐,自动化程度高;并且连接管内设有流量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各液斗输送到壳体内的流量,配置精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行业中,通常需要对液体进行混合。目前液体的混合大多是通过人工计量进行配置的,精确度不够高。而且有些液体具有腐蚀性的,一旦人工去操控阀门的关闭开启,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精确度高的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壳体、连接管、输液管,所述壳体外壁上设有控制装置,所述壳体顶板上表面设有多个液斗,每个液斗下方均设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上端与液斗底部连通,连接管下端伸入壳体内,连接管内设有阀门Ⅰ和流量传感器,所述壳体顶板下表面中部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杆上端连接,传动杆下端设有若干搅拌桨,所述壳体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Ⅱ,所述控制装置与旋转电机、各阀门Ⅰ、各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阀门Ⅱ相连。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触摸屏、报警器和控制器,各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调理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信号调理电路的输出端经A/D转换电路后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分别与触摸屏、报警器、各阀门Ⅰ、阀门Ⅱ、旋转电机相连。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所述壳体上部为圆筒体,壳体下部为倒圆锥体。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所述搅拌桨呈对称分布,且从上到下搅拌桨的长度逐渐减小。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所述圆筒体和倒圆锥体的内壁上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液位传感器,所有液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调理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所述圆筒体的内壁上呈环形竖直分布多个输液管,输液管的上端与连接管下端密封连接,输液管的下端靠近圆筒体底部。
上述液体混合自动控制装置,多个液斗呈环形分布在壳体顶板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装置来控制旋转电机、各阀门Ⅰ、阀门Ⅱ的工作状态,取代了传统人工配置的繁琐,自动化程度高;并且连接管内设有流量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各液斗输送到壳体内的流量,配置精度更高。
2、本实用新型在圆筒体的内壁上呈环形竖直分布多个输液管,液斗内的液体通过连接管、输液管流入到壳体内,在壳体底部才进行混合,能够防止液斗内液体直接落到壳体内产生的飞溅,降低了操作的危险性;并且由于输液管为凸起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搅拌桨旋转时混合液体的旋转速度,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液斗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输液管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程学院,未经湖南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917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涡轮增压器机壳用便携式三坐标测量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门窗隔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