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型骨修复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00075.4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5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皇静文;宋跃明;唐贤华;严永刚;李鸿;张新民;邓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曾克;李晓英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型 骨修复 弧形凹口 拱形 拱面 通孔 聚酰胺66复合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 本实用新型 三角形尾翼 生物相容性 负压引流 基体表面 脊髓神经 结构融合 生物力学 手术过程 修复区域 有效减少 瘢痕组织 内表面 神经根 硬膜囊 布设 粘连 底面 棘突 贴合 椎板 排污 压迫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型骨修复板,包括拱形的基体,基体的两个拱口处均设有弧形凹口,弧形凹口贯穿基体的外拱面和内表面。基体上布设有若干通孔A;外拱面中央有凹槽,凹槽的底面为平面,凹槽的两侧各设有1个三角形尾翼。本实用新型整体呈工型,使基体更能贴合棘突底部,实现稳定的结合;基体为拱形符合人体椎板的构造,更能与修复区域进行有效的结构融合,并能有效减少和阻止瘢痕组织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粘连压迫,对脊髓神经进行保护;整个基体表面布设若干通孔,对于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淤血等可作为负压引流的通道进行排污;工型骨修复板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工型骨修复板。
背景技术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椎板切除可引起医源性创伤,在切除部分椎板后的修复过程中,血肿机化、瘢痕产生并形成新的压迫是发生椎板切除后再狭窄的病理基础。手术切除或进一步损伤椎板、黄韧带、骶脊肌、周围脂肪等天然的刚性阻隔物组织,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失去了有效阻止椎板切除膜向椎管内前移再生、引起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成为再狭窄发生的必要条件。椎板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6%~15%。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施行25万例椎板切除和后路融合术,其中失败率为5%~50%,平均为15%。其中6%~8%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是由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固定及压迫神经组织导致。
对此国内外学者除采用一些传统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之外,近年来多主张行人工椎板成形术来预防硬膜外粘连和压迫,减少椎板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工型骨修复板,具有优异的重建后柱力学稳定能力和脊髓神经保护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工型骨修复板,包括拱形的基体,所述基体的两个拱口处均设有弧形凹口,所述弧形凹口贯穿基体的外拱面和内表面。两个弧形凹口使基体整体呈工型,同时使基体更能贴合棘突底部,实现稳定的结合;基体为工型符合人体椎板的构造,更能与修复区域进行有效的结构融合,并有效隔断瘢痕组织的长入以及对脊髓神经的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上布设有若干通孔A,通孔A贯穿基体的外拱面和内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外拱面中央有凹槽,凹槽的底面为平面,所述凹槽的两侧各设有1个三角形尾翼,至少其中一个三角形尾翼上有通孔B。基体凹槽以及三角形尾翼上的通孔都能作为装置固定的载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凹槽为矩形。
其中,一个三角形尾翼位于其中一个弧形凹口与凹槽之间,另一个三角形尾翼位于另一个弧形凹口与凹槽之间。
其中,内表面包括内拱面和水平底面,水平底面有两个,内拱面位于两个水平底面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的材质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即HA/PA66。HA/PA66在临床已运用多年,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的表面粗化处理。
进一步的,外拱面的拱顶与水平底面的垂直距离为6mm,内拱面的拱顶与水平底面的垂直距离为2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体的长度为35mm-60mm,宽度为20mm-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000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