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脉血管自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06129.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04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飞;王海军;董成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15 | 分类号: | A61F2/915 |
代理公司: | 常州兴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8 | 代理人: | 肖兴坤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状支撑部 本实用新型 两端支撑 依次连接 静脉血 头端 支架 环状结构 环状排列 基本单元 静脉血管 径向支撑 连接结构 锚固能力 菱形 波浪形 抗折性 连接杆 连接头 能力强 柔顺性 自膨胀 伸缩 适配 网环 轴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脉血管自膨支架,它包括中间网状支撑部和分别设置在与中间网状支撑部相连的两端支撑部:所述中间网状支撑部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或沿周向呈一定倾斜角的方向依次连接形成S或倒S波浪形的环状排列结构,相邻的环状结构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杆相连;所述两端支撑部包括头端主体和用于连接头端主体和中间网状支撑部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所述头端主体为菱形基本单元依次连接形成的网环。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抗折性,其柔顺性好;可沿轴向自适配伸缩;且径向支撑能力和锚固能力好,自膨胀能力强,有利于对静脉血管进行扩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于静脉血管自膨支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血栓是排名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拴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前两者的严重程度已被公众广泛了解;虽然静脉血栓拴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遗憾的是,公众知晓率却很低。静脉血栓被成为“隐性杀手”,其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通过静脉血管自膨胀支架术保持血管畅通,提高血云质量和弥补静脉壁损伤的被动治疗手段之一。而这类支架需要根据不同放置位置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
与动脉以及毛细血管相比,静脉血管的分布较浅,管腔较大,管壁较薄,弹性小,有静脉瓣(见下图),血流速度慢,其主要受外界变形狭窄,如动脉、腰椎压迫,以及腰骶部生理弯曲。简单的把动脉血管支架植入静脉中会导致支撑力过大,柔性不够;而且对于血管的柔性匹配出现问题。只有针对性的考量具体静脉支架的特性、位置,设计专有静脉支架才能满足预期应用。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指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共同压迫左髂总静脉,结构上右髂总动脉压迫左髂静脉,由于持续性的机械压迫及动脉搏动造成静脉腔内粘连、内膜增生、纤维化引起管腔狭窄、闭塞而导致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症候群。在欧洲称为Cockett综合征(Cockett syndrome),而在美国主要是指May-Thurner综合征(May-Thurner syndrome)。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文献报道普通人群中84%有不同程度的髂静脉受压,2/3以上至少有25%狭窄,是临床上引起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左髂股静脉为左下肢静脉回流唯一的主干通路,一旦该静脉血栓形成,整个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必然引起严重的下肢肿胀及其它症状,一旦阻塞不易再通,造成患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往往显著,远期后遗症造成皮肤营养障碍、静脉溃疡发生率高,因此,重建髂静脉流出道对于减少其发生十分重要,
而目前腔内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多选择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应用静脉支架植入进行IVCS治疗过程中,为避免支架植入后的移位及再狭窄,较多文献认为支架的前端需要部分或全部进入下腔静脉。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少,后期支架容易受压移位。Hartung等研究发现:血管支架前段完全进入下腔静脉者,术后发生对侧髂静脉闭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0.9%-1%以下,相反如支架前端仅覆盖髂静脉病变,未完全进入下腔静脉者,则患侧的髂静脉远期再狭窄或闭塞的风险高达40%。与动脉以及毛细血管相比,静脉血管的分布较浅,管腔较大,管壁较薄,弹性小,有静脉瓣,血流速度慢,其主要受外界变形狭窄,如动脉、腰椎压迫,以及腰骶部生理弯曲。依据以上静脉支架适应症以及放置的位置描述,以及静脉血管结构的特点。与外周动脉支架的性能特点不同,用于髂静脉扩张的支架应具有以下要求及特点。
表1静脉支架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061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胆道支架
- 下一篇:一种心脏支架输送释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