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07854.7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66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吕增伟;刘新良;王惠;曹佳;范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21/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276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人保护 横梁本体 延伸部位 横梁 外凸 本实用新型 汽车防撞 行人保护支架 行人保护装置 一体挤出结构 防撞横梁 分体结构 光滑过渡 双重功能 小腿部位 正面碰撞 制造成本 装配工艺 凸起 支架 延伸 汽车 保证 | ||
一种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在横梁本体下部设有行人保护板,横梁本体与行人保护板为一体挤出结构,行人保护板由延伸部位和外凸部位构成,延伸部位自横梁本体的前下部向前下方延伸,与延伸部位下部连接的外凸部位相对横梁本体向前部凸起,延伸部位和外凸部位的连接处光滑过渡。本实用新型用于当汽车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行人保护板首先与行人的小腿部位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行人的目。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具备防撞横梁与行人保护支架的双重功能基础上,相比现有横梁、保护支架的分体结构,可以大大减少制造成本,简化装配工艺,有利于促进行人保护装置的普及与完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部件,特别是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用户呈井喷式增加,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交通事故也在逐年递增,因此汽车如何更好的对人员进行保护成为汽车制造行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目前,汽车安全保护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为乘员,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据调查,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是行人的小腿或者膝关节与汽车前保险杠发生碰撞,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时对行人的伤害,一般在汽车前端防撞梁处设置容易溃损的行人保护支架。现有行人保护支架是一个单独构件,装配时与汽车纵梁连接,结构相对复杂,制作和装配工序耗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行人保护支架与横梁为一体的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在横梁本体下部设有行人保护板,横梁本体与行人保护板为一体挤出结构,行人保护板由延伸部位和外凸部位构成,延伸部位自横梁本体的前下部向前下方延伸,与延伸部位下部连接的外凸部位相对横梁本体向前部凸起,延伸部位和外凸部位的连接处光滑过渡。
上述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所述外凸部位沿高度方向由竖直段、倾斜段和边缘段三段构成,三段连接部位光滑过渡。
上述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所述外凸部位为弧形板。
上述具有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防撞横梁,所述外凸部位至横梁本体前端面的距离a为15-30毫米,延伸部位与横梁本体前端面的角度b为120-150°,行人保护板的厚度t为1.5~3mm。
本实用新型针所述汽车防撞横为铝合金挤出结构,包括横梁本体和与横梁本体行人保护板,行人保护板位于横梁下部向前凸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行人保护板首先与行人的小腿部位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行人的目。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具备防撞横梁与行人保护支架的双重功能基础上,相比现有横梁、保护支架的分体结构,可以大大减少了制造成本,简化装配工艺,有利于促进行人保护装置的普及与完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横梁本体,2、行人保护板,2-1、延伸部位,2-2、外凸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由横梁本体1和行人保护板2组成,横梁本体和行人保护板采用铝合金材质,为一体挤出结构。横梁本体为弧形弯曲的条形体,横梁本体的断面为日字形。行人保护板设置在横梁本体的下部,行人保护板由延伸部位2-1和外凸部位2-2构成,延伸部位自横梁本体前下部向前下方延伸,外凸部位连接延伸部位,外凸部位相对横梁本体向前部凸起,延伸部位和外凸部位的连接处光滑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07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