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上部车体构造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17358.X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7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兴;陈东;耿富荣;李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边梁 上边梁内板 加强管 接头加强板 接头处 车身 本实用新型 车体构造 连接结构 内板 长度方向设置 复杂形状零件 材料利用率 一体式结构 封闭腔体 汽车车身 弯曲刚度 腔体 封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上部车体构造及车辆,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上边梁内板包括与上边梁加强管固定连接的内板本体及沿内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接头,接头加强板与接头及上边梁加强管固定连接,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在接头处围成一个封闭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中,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均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车身的结构强度及弯曲刚度,并可减少复杂形状零件的数量,提高了零件的材料利用率;同时,在上边梁内板的接头处形成的封闭腔体,可以提高上边梁内板的接头处连接强度及刚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上部车体构造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来说碰撞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是衡量车身构造质量的比较关键的指标,这就要求车身必须具有比较可靠连接强度及弯曲刚度;目前的车身的上边梁加强板及上边梁内板一般采用一体成形的冲压件制成;在上边梁内板的位置处增加一个搭接板作为顶盖前、中横梁的搭接接头;但是,这种上边梁系统结构结构较为复杂,零件的材料利用率不高,对白车身的弯曲刚度提升有限,且顶盖前、中横梁的搭接接头处的连接强度比较低;此外,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这种上边梁系统结构的侧碰力传递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上边梁内板的接头处连接强度较高的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以提升白车身的弯曲刚度及顶盖前、中横梁的搭接接头处的连接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所述上边梁内板包括与所述上边梁加强管固定连接的内板本体及沿所述内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接头,所述接头加强板与所述接头及上边梁加强管固定连接,所述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在所述接头处围成一个封闭的腔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头包括内凹的连接颈;所述接头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加强板本体侧边的延伸部;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上边梁加强管固定连接,所述延伸部盖设在所述连接颈上,所述上边梁加强管的侧壁、所述连接颈及所述延伸部围成所述腔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颈的前端并与所述接头贯通的第一连接槽;所述接头加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前端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配合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槽在靠近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台阶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颈的外沿设有第一唇边,所述延伸部的外沿设有第二唇边,所述第二唇边与所述第一唇边贴合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颈与所述内板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大于所述连接颈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接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颈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收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边梁内板与所述上边梁加强管、所述接头加强板与所述上边梁内板及上边梁加强管均为铆钉连接。
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身的上部车体构造,包括顶盖前横梁和/或顶盖中横梁以及上述任一方案的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若干个接头对应设置为顶盖前横梁接头及顶盖中横梁接头;所述顶盖前横梁及顶盖中横梁的端部分别对应连接在顶盖前横梁接头及顶盖中横梁接头上。
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方案的车身的上部车体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上边梁连接结构,其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管及接头加强板均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车身的结构强度及弯曲刚度,并可减少了复杂形状零件的数量,提高了零件的材料利用率;同时,在上边梁内板的接头处形成的封闭腔体,由于腔体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上边梁内板的接头处连接强度及刚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17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