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T形截面支护桩封闭围护体系及其施工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1732.3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80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秦会来;油新华;马程昊;张伟;马庆松;许国光;张清林;杨春英;曹荣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晁璐松;朱丽岩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翼 腹板 内凹圆弧面 灌注桩 后翼 水泥土搅拌桩 基坑 抗弯刚度 施工套管 支护体系 支护桩 边壁 围护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材料 截面惯性矩 端部封闭 围护结构 周边环境 侧端面 前端面 封闭 减小 绕流 咬合 地下水 变形 垂直 | ||
一种T形截面支护桩封闭围护体系及其施工套管,包括T形截面灌注桩和水泥土搅拌桩,T形截面灌注桩包括前翼缘、后翼缘和腹板,前翼缘和后翼缘均沿基坑边壁方向,所述腹板垂直于基坑边壁方向,前翼缘与腹板之间通过前侧内凹圆弧面连接,后翼缘与腹板之间通过后侧内凹圆弧面连接;水泥土搅拌桩为圆形桩,圆形桩通过咬合相邻两个前翼缘的端部封闭形成支护体系,前侧内凹圆弧面、前翼缘的侧端面和前翼缘的前端面组成地下水绕流路径。本实用新型在同样混凝土材料用量的条件下,T形截面灌注桩可以获得数倍于圆形截面的截面惯性矩,从而可以获得数倍于传统圆桩的抗弯刚度,显著提高围护结构的抗弯刚度,减小支护体系的变形,有利于保护周边环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基础领域,特别是一种T形截面桩和水泥桩联合的封闭支护体系及其施工套管。
背景技术
当前的深基坑工程多以变形控制为主,围护结构的截面抗弯刚度对支护体系的变形量影响较大,因此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排桩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围护结构,受限于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排桩一般为圆形截面灌注桩。由材料力学的知识可知,同样截面面积条件下,也即同样混凝土材料用量条件下,工字形截面可以获得远高于圆形截面的截面抗弯刚度,可见,使用圆形截面灌注桩存在明显材料浪费。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需要隔水的基坑工程,通常在排桩支护结构后面设置单独的封闭式隔水帷幕,隔水帷幕一般为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等。设置单独封闭式止水帷幕时,需要沿基坑外围整体封闭设置,工程造价较高且占用场地。为降低止水帷幕造价,工程界作了许多有益尝试,近期出现了采用圆形截面灌注桩咬合水泥土桩的围护结构形式,集止水挡土为一体,显著降低了工程造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T形截面支护桩封闭围护体系及其施工套管,要解决当前围护体系截面抗弯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要解决单独封闭式隔水帷幕所带来的工期长、造价高等技术问题,还要解决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造价高、护壁泥浆污染环境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T形截面支护桩封闭围护体系,包括间隔交替咬合连接的T形截面灌注桩和前后至少设置两排、左右至少设置两列的水泥土搅拌桩,
所述T形截面灌注桩包括靠近迎坑侧的翼缘和垂直连接翼缘的腹板,所述翼缘沿基坑边壁方向,所述腹板垂直于基坑边壁方向,
所述翼缘与腹板之间通过内凹圆弧面连接;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为圆形桩,圆形桩通过水泥搅拌咬合相邻两个翼缘的端部封闭形成支护体系,
所述内凹圆弧面的起点为翼缘的后角点,所述内凹圆弧面的终点为腹板的中部,
沿内凹圆弧面、翼缘的后角点、翼缘的侧端面、翼缘的前角点和翼缘的前端面顺次形成地下水绕流路径。
所述翼缘的侧端面为平面。
所述翼缘的前端面为平面。
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为两排以上,翼缘与最靠近迎坑侧的水泥土搅拌桩咬合。
所述T形截面灌注桩内的钢筋笼包括纵向钢筋、翼缘箍筋和腹板箍筋,腹板箍筋与翼缘相交位置的第一纵筋需分别绑扎于翼缘箍筋的前侧。
位于腹板箍筋中部的纵向钢筋之间还绑扎有拉结筋。
一种T形截面支护桩封闭围护体系的施工套管,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的形状和尺寸均与T形截面支护桩相适应,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形状相同,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8之间的间隙为1mm~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1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