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碎煤气化提高灰锁运行周期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4873.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2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毛中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3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吴学颖 |
地址: | 300452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化 二氧化碳管线 进气口连接 氮气管线 灰通道 本实用新型 流量控制器 压力控制器 联锁控制 汽提装置 运行周期 缓冲罐 开关阀 进气口 二氧化碳总管 高压二氧化碳 氮气总管 气化炉炉 气化炉排 设置开关 依次设置 运行寿命 阀门 环室 炉蓖 汽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碎煤气化提高灰锁运行周期的装置,气化炉炉蓖灰通道环室和灰锁上阀灰通道之间连接灰锁汽提装置,灰锁汽提装置进气口连接缓冲罐,缓冲罐进气口分别连接二氧化碳管线和氮气管线,二氧化碳管线进气口连接至二氧化碳总管,氮气管线进气口连接至氮气总管;二氧化碳管线上依次设置调节阀一、开关阀一、压力控制器、调节阀二、流量控制器和开关阀二,调节阀一与压力控制器联锁控制,调节阀二与流量控制器联锁控制;氮气管线上设置开关阀三。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固定床碎煤气化要求的同时,通过在炉蓖和灰锁.上阀灰通道中,加入高压二氧化碳对灰锁进行汽提,降低气化炉排灰的温度和灰锁运行温度,提高灰锁阀门运行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碎煤加压气化灰锁的运行周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碎煤气化提高灰锁运行周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碎煤气化运行过程,灰锁是将气化炉中产生的灰渣,通过灰锁的上下阀排入输灰系统。灰锁阀的密封一般为阀头和阀座硬密封:阀头为合金堆焊,阀座为碳化钨合金环。
灰锁阀门的密封性是直接影响气化炉的运行周期,其中灰锁上阀门在运行过程中时常容易泄漏,导致灰锁上阀关不严,无法进行正常灰锁隔离排灰,严重时导致气化炉停车。灰锁阀超温运行(>470℃),磨损和入炉煤中含铁杂质等都易导致灰锁上阀门出现崩裂而泄漏。目前灰锁上阀门运行寿命普遍较短,一般在2~3个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碎煤气化提高灰锁运行周期的装置,在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过程中通过对灰锁进行高压二氧化碳汽提降温提高运行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碎煤气化提高灰锁运行周期的装置,包括气化炉,所述气化炉顶部设置有煤锁,底部设置有灰锁,所述气化炉炉蓖灰通道环室和灰锁上阀灰通道之间连接有灰锁汽提装置,所述灰锁汽提装置的进气口连接有缓冲罐,所述缓冲罐进气口分别连接有二氧化碳管线和氮气管线,所述二氧化碳管线的进气口连接至二氧化碳总管,所述氮气管线的进气口连接至氮气总管;所述二氧化碳管线上沿气体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调节阀一、开关阀一、压力控制器、调节阀二、流量控制器和开关阀二,所述调节阀一与压力控制器联锁控制,所述调节阀二与流量控制器联锁控制;所述氮气管线上设置有开关阀三。
所述灰锁汽提装置由气体分布器、均布的喷嘴及连接管线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对于碎煤加压气化装置,特别是固定床加压气化炉,保留原有气化流程的基础上,气化炉炉蓖灰通道环室和灰锁上阀灰通道之间连接有灰锁汽提装置,采用气体分布器和均布喷嘴组成,使CO2气体在灰通道环隙中均匀分布,增强汽提效果,通过阀门控制灰锁汽提装置中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以及灰锁汽提装置的吹扫;
(2)本实用新型不改变原有气化炉工艺流程,采用高压CO2作为汽提气,经灰锁汽提装置降温后,进入气化炉内参与气化反应,可以将气化炉灰渣温度降低100℃以上,降低灰锁阀运行温度,延长灰锁阀运行寿命,减少气化炉停车次数和检修维护时间,经济效益明显,同时汽提气可作为气化剂参与气化炉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气化炉;2煤锁;3灰锁;4缓冲罐 5二氧化碳管线;6氮气管线;7调节阀一;8调节阀二;9开关阀一;10开关阀二;11开关阀三;12压力控制器;13流量控制器;14灰锁汽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48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