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能块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5293.3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16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锐;高叶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4 | 分类号: | B60R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台阶结构 水平板 吸能块 竖直板 保险杠 本实用新型 首尾两端 防撞梁 行人安全 相对设置 制造成本 垂直的 吸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能块及车辆。所述吸能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水平板以及第二水平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垂直的竖直板、均包括多个台阶的两个台阶结构,分别是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上,所述第二台阶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上。所述车辆包括防撞梁、保险杠、以及所述吸能块,所述吸能块固定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保险杠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台阶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在保护行人安全的情况下,缩小了吸能空间,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块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吸能块作为车辆的重要零部件设置于保险杠以及防撞杆之间。当保险杠与行人发生撞击时,所述吸能块通过自身的形变来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以保护行人安全;同时,所述吸能块也可起到支撑保险杠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所述吸能块多采用发泡工艺和注塑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具有镂空和/或填充易压缩介质的块状物,分别为发泡吸能块和注塑吸能块。所述发泡吸能块需要有较大的吸能空间,通常大于等于70毫米。所述注塑吸能块要求的吸能空间相比所述发泡吸能块略小,但吸能空间最小也需要保持在65毫米左右,且所述注塑吸能块需要保证较强的结构设计,对行人的保护作用有限。随着用户对于车辆的紧凑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需要在保护行人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缩小所述吸能空间;同时,所述发泡吸能块和所述注塑吸能块的生产成本都较高,导致了整车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能块及车辆,旨在保护行人安全的同时,缩小吸能空间;同时降低吸能块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能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水平板以及第二水平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垂直的竖直板,所述第一水平板、所述第二水平板、以及所述竖直板三者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第二水平板位于所述竖直板的同一侧;均包括多个台阶的两个台阶结构,分别是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上,所述第二台阶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水平板上设置有包覆车辆的防撞梁上部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第一水平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两个台阶结构共包括N个竖直连接板以及N个水平连接板,每个所述竖直连接板均与所述竖直板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水平连接板均与所述第一水平板相对设置;所述N个竖直连接板中的n个与所述N个水平连接板中的n个间隔顺次相连形成所述第一台阶结构;所述N个竖直连接板中的(N-n)个与所述N个水平连接板中的(N-n)个间隔顺次相连形成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其中,n<N;所述第一台阶结构中的第1个竖直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相连,所述第一台阶结构中的第n个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竖直板相连;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中的第1个竖直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水平板相连,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中的第(N-n)个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竖直板相连。
进一步,所述竖直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第二水平板的长度,所述竖直板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第二水平板的长度中心位置;所述吸能块还包括延伸方向与所述竖直板相同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两条长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板以及所述第二水平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两条长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板以及所述第二水平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竖直板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水平板以及所述第二水平板的长度均为L2,则有:0.2*L2≤L1≤0.6*L2。
进一步,所述吸能块为热塑性塑料吸能块。
进一步,所述第二水平板的板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加强筋,每条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水平板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更进一步,所述N个竖直连接板、所述N个水平连接板、以及所述竖直板的板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52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