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8000.7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91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曹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新侨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7/20 | 分类号: | F26B17/20;F26B23/06;F26B25/00;F26B25/02 |
代理公司: | 32273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学彪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灰 滚筒 本实用新型 导流槽 电热丝 固定块 下料口 真空泵 灰管 筒体 加热 体内 保温外罩 滚筒内部 烘干装置 加热烘干 加热效率 筒体内壁 筒体内部 固定架 积灰箱 连接管 连接轴 上料口 输出轴 烘干 导流 滤芯 吸出 轴承 电机 流出 镶嵌 残留 保存 清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筒体、上料口、固定架、输出轴、电机、轴承、真空泵、滤芯、积灰箱、连接轴、下料口、吸灰管、电热丝、滚筒、导流槽、保温外罩、PTC发热体和连接管。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滚筒内部的电热丝和筒体内壁镶嵌的PTC发热体,可有效的为粉煤灰进行加热烘干,滚筒与筒体可对粉煤灰进行两面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和效果,滚筒通过自生的体积可减少筒体内需要加热的空间,提高了烘干效果,通过导流槽可对粉煤灰进行导流,使粉煤灰从下料口流出;通过真空泵和吸灰管可吸出残留在筒体内的粉煤灰,避免了粉煤灰的浪费,又保存了筒体内部的清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属于电力固废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煤粉锅炉排出的工业废渣,目前全世界已累计堆存10亿吨以上,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污染空气和堆积处的地下水源,对环境的危害很大,是一种工业废料,但却是保温材料生产的主要原料。
在粉煤灰的回收再利用前需要将粉煤灰进行烘干,粉煤灰烘干装置一般通过单面加热,粉煤灰与烘干装置接触积可能会较小,可能无法除去粉煤灰上的水分;烘干装置进行烘干后内部可能会残留粉煤灰,可能无法对残留的粉煤灰进行收集。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粉煤灰烘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焊接有筒体,所述第一固定块一侧通过固定架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套接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有滚筒,所述滚筒远离输出轴一端焊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末端和输出轴均套接有轴承,所述两个轴承分别镶嵌至第一固定块内部和第二固定块一侧表面,所述滚筒表面开有导流槽,所述滚筒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电热丝;
所述筒体顶部靠近第一固定块一侧固定连接有上料口,所述筒体底部靠近第二固定块一侧固定连接有下料口,所述筒体外壁粘合连接有保温外罩,所述筒体内壁镶嵌有PTC发热体,所述第二固定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真空泵和积灰箱,所述真空泵输出端套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末端延伸至积灰箱内部,且连接管末端套接有滤芯,所述积灰箱一侧连接有吸灰管,所述吸灰管延伸至筒体内部。
优选的,所所述滚筒位于筒体内部。
优选的,所述上料口和下料口均与筒体内部连通,且上料口和下料口均与筒体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吸灰管表面开有若干个通孔。
优选的,所述导流槽为螺旋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平行设置,且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几何尺寸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合理,通过滚筒内部的电热丝和筒体内壁镶嵌的PTC发热体,可有效的为粉煤灰进行加热烘干,滚筒与筒体可对粉煤灰进行两面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和效果,滚筒通过自生的体积可减少筒体内需要加热的空间,提高了烘干效果,通过导流槽可对粉煤灰进行导流,使粉煤灰从下料口流出;通过真空泵和吸灰管可吸出残留在筒体内的粉煤灰,避免了粉煤灰的浪费,又保存了筒体内部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滚筒与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热丝与滚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灰管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新侨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新侨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8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