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8646.5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60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丁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5/064 | 分类号: | H02P25/064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薛琦;邓忠红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端 音圈马达 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 控制系统 电连接 上位机 漏极 源级 驱动 控制器电 双向电流 低电平 高电平 低电 电阻 高电 镜头 移动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控制器、NMOS管、电阻和H桥电路;H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上位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控制器用于驱动第一输出端为高电平和第二输出端为低电平,或驱动第一输出端为低电平和第二输出端为高电平;第一PMOS管的漏极、第三PMOS管的源级与音圈马达的一端电连接,第二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源级与音圈马达的另一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器和H桥电路实现了对VCM上双向电流的回路流动,进而实现镜头各方向的移动,实现流经VCM的电流大小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VCM(Voil Coil Motor,音圈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原用于扬声器产生振动发声,现在用于推动镜头移动产生自动对焦的成像模组。VCM利用来自永久磁钢的磁场与通电线圈导体产生的磁场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有规律的运动的装置。因为VCM是一种非换流型动力装置,其定位精度完全取决于反馈及控制系统,与音圈马达本身无关。现有的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在VCM上实现的都是单向电流回路流动的,无法实现镜头的多个方向的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对VCM的控制只能单向电流回路流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VCM上的电流双向流动的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音圈马达的控制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上位机、控制器、N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电阻和H桥电路;
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一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
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为高电平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为低电平,或驱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为低电平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为高电平;
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级与所述音圈马达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级与所述音圈马达的另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级接至电源;
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与所述N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NMOS管的源级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较佳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数字模拟转换器和运算放大器,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数据输出总线,所述数字模拟转换器包括数据输入总线和信号输出端,所述数据输出总线与所述数据输入总线电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端电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向端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NMOS管的栅级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电阻为可变电阻。
较佳地,所述可变电阻的阻值范围为0~50欧姆。
较佳地,所述数据输出总线和所述数据输入总线的宽度为10bit(位)。
较佳地,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控制器通过I2C(两线式串行总线)总线连接。
较佳地,所述控制器为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86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