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缓震防滑鞋底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36289.7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6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刘宇;郑彦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13/22 | 分类号: | A43B13/22;A43B13/18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2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滑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的组成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震防滑鞋底。
背景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升,比如鞋子,特别是注重运动性能的鞋,也将要承载更多的期许。现有的大多数鞋底,大多采用气垫、柔性材质缓冲垫等缓震结构来提升鞋底的缓震性能,但是大多数鞋底的气垫、柔性材质缓冲垫等缓震结构的设置都缺少针对性,过度的使用气垫、柔性材质等缓震结构缓冲垫除了造成鞋底制造成本的升高外,受力较少甚至不受力的鞋底部位设置多余的缓震结构还会造成鞋底重量的升高,甚至在鞋底弯折部位设置缓震结构还会影响鞋底的弯折性能。此外,过多的缓震结构的设置使得鞋底局部受力发生形变的时候同时受到几个不同位置的缓震单元的影响,缓震效果差的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脚底的缓震感受,并且缓震回弹过程中对脚底的作用力不清晰,实际穿戴感受不佳。
现有的鞋底受压形变收集能量的过程大多为鞋底大底底面首先接触地面而后协同人们脚底开始对鞋垫、中底施压,进而令中底处的缓震结构发生形变,该过程中,大底底面先接触地面的时候,较硬的大底会将震动以及能量扩散至整个鞋底,从而造成鞋底运动过程中不必要的震动以及缓震结构回弹过程中的能量浪费。而上述结构的鞋底由于缓震结构与大底分别设置,这也将造成缓震结构与防滑结构分开设置,从设计到生产、产品推广都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震防滑鞋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震防滑鞋底,该缓震防滑鞋底底沿设有复数个防滑孔以及至少一个缓震单元,缓震单元为缓震防滑鞋底底沿朝向缓震防滑鞋底底面外延伸形成的台状结构,防滑孔密集排布地设于该缓震防滑鞋底底沿。位于上述缓震单元处的上述防滑孔的孔径大于位于其他位置的防滑孔的孔径设置,位于缓震单元处的相邻防滑孔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其他位置的相邻防滑孔之间的间距设置,该其他位置为除了该缓震单元所在位置外的缓震防滑鞋底底沿。
进一步地:
上述缓震单元包括第一缓震单元、第二缓震单元、第三缓震单元以及跟部缓震单元,跟部缓震单元设于上述缓震防滑鞋底跟部的底沿,第一缓震单元、第二缓震单元与第三缓震单元分别与上述缓震防滑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大拇指、第一跖骨前端以及第五跖骨前端对应设置,该第一跖骨与第五跖骨的前端分别为其各自邻近趾骨一侧的端部。
上述缓震单元还包括第四缓震单元,第四缓震单元与上述缓震防滑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小拇指对应设置。
上述第一缓震单元、上述第二缓震单元、上述第三缓震单元以及上述第四缓震单元以平行四边形阵列的方式排布,第一缓震单元与第二缓震单元、第三缓震单元与第四缓震单元分别沿上述缓震防滑鞋底长度方向排布设置。
上述跟部缓震单元的体积大于上述第一缓震单元、上述第二缓震单元、上述第三缓震单元或者上述第四缓震单元的体积设置。
一种缓震防滑鞋底,包括中底、大底与足弓支撑片,大底贴设于中底底沿,足弓支撑片贴设于上述中底与上述大底外,足弓支撑片设于上述缓震防滑鞋底的足弓部。上述防滑孔与上述缓震单元设于上述大底底沿。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单元设于缓震防滑鞋底底面,运动过程中缓震单元直接与地面接触并发生形变吸收能量,减少由于运动过程中鞋底踩压底面造成的鞋底震动以及能量的浪费,进而提升鞋底的缓震回弹性能以及穿戴舒适度。并且由于防滑孔位于缓震单元处与其他位置的不同设计:如孔径增大可以提升缓震单元的形变能力,从而提升缓震性能;如间距增大再配合孔径增大,可以在缓震单元形变的过程中不会阻碍其形变的同时可以随着缓震单元形变的加深来增强防滑性能,从而令鞋底在缓震与防滑二者得到科学的统一协调,进而提升产品性能。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单元分别与缓震防滑鞋底的使用者的大拇指、第一跖骨前端、第五跖骨前端以及脚跟部对应设置,而人们行走、运动等过程中,脚部的踩压、发力部位大多集中在上述几个部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单元的设置更为直接且针对性更强,缓震单元在受压时候收缩并在压力达到极限后迅速回弹,为使用者提供理想的无削减轻量缓震脚感,为使用者提供更轻、缓震回弹更加直观极限的驾驭感受,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362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