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压缩气体减震的体感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60316.4 | 申请日: | 201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5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曹慧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汲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11/02;B62K19/02;B62K19/18;B62J1/02;F16F15/023;F16F9/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5 | 代理人: | 曾新浩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坐杆 一端连接 车杆 体感 座椅 减震 本实用新型 压缩气体 横杆 支架 车体两侧 减震效果 空气弹簧 通行效率 支架固定 杆体 车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压缩气体减震的体感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两侧设有车轮,所述车体上方设有支架、与支架固定连接的座椅;所述支架包括车杆、横杆和坐杆;所述车杆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坐杆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座椅;所述横杆一端连接到车杆杆体上,另一端连接座椅和坐杆;所述坐杆上设有空气弹簧。本实用新型可以让提高体感车的减震效果和通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感车控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压缩气体减震的体感车。
背景技术
体感车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的电动车,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现有的电动体感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车体上具有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电动体感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前进、后退及停止,这样的控制也称“手控”。另一种是车体由两部分组成,左部分和右部分之间通过转动机构实现相互转动,从而实现“脚控”。
现有的电动体感车一般不具备减震功能,对形式路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导致体感车的通行能力受限。
CN103935413B于2016年8月31日公开了一种具有三级平衡悬架的减震模块化负重轮组,涉及一种橡胶履带行走装置的负重轮组。该方案包括一级平衡悬架、一级平衡悬架橡胶球铰和两个模块化的双列负重轮总成。该方案在车轮部分减震,减震能力非常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方便调节弹力,提升驾驶舒适度并能延长使用寿命的基于压缩气体减震的体感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压缩气体减震的体感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两侧设有车轮,所述车体上方设有支架、与支架固定连接的座椅;所述支架包括车杆、横杆和坐杆;
所述车杆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坐杆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座椅;所述横杆一端连接到车杆杆体上,另一端连接座椅和坐杆;所述坐杆上设有空气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坐杆包括与座椅和横杆连接的第一坐杆;与车体连接的第二坐杆;所述第一坐杆和第二坐杆通过所述空气弹簧连接固定。空气弹簧的固定效果较弱,用于连接横杆和车体,三角的结构不够稳定。而采用三段式结构,由第一坐杆和第二坐杆分别固定车杆和坐杆,可以兼顾固定强度和减震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弹簧包括第一囊体,分别与第一囊体两端连接的第一空心圆柱和第二空心圆柱;所述第一坐杆设有嵌入第一空心圆柱内的第一柱体;所述第二坐杆设有嵌入第二空心圆柱内的第二柱体。柱体和空心圆柱的嵌套配合,有更好的气体密封性,空气弹簧可以更持久工作而无需充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囊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气囊;所述气囊内部中空,两端设有开口分别与第一空心圆柱、第二空心圆柱连接。气囊收尾依次连接,形成类似于手风琴风箱一样的折叠结构,使得空气弹簧有更多的行程空间,且弹性应力可以沿折叠方向释放,提高减震性能。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气囊连接处套设有刚性材料制作的连接环。连接环可以选用钢铁等刚性材料制成,气囊的连接处比较脆弱,在压缩气体作用下容易膨胀,缩短空气弹簧的使用寿命,增加连接环可有效防止气囊沿着径向膨胀。连接环可以采用钢材等硬性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弹簧包括第二囊体,所述第二囊体外壁设有弧线的折叠部;环绕第二囊体外壁设有支架;所述第二囊体第一端部设有向内凹陷的弧形折弯部;弧形折弯部环绕第一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顶部连接有所述第一坐杆;所述第一坐杆与弧形折弯部之间设有阻尼部件;所述空气弹簧环绕第一端和第一车杆设有折叠防尘罩;所述第二囊体的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第二坐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汲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汲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03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