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63829.0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8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欢欢;任凤山;王咏梅;吴新颖;胡海燕;杨立英;蒋锡龙;陈迎春;宫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葡萄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4;A01M1/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时监测 本实用新型 葡萄 诱集 成虫 捕集设备 定时装置 工作效率 控制盖板 人工操作 统计装置 装置操作 传统的 监测 观察 开合 昆虫 田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捕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利用定时装置控制盖板的开合以控制所述诱集容器对绿盲蝽诱集的开启和结束,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利用本装置操作简单,可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只需放置一次,便可以达到监测十次的目的,同时,观察人员仅通过统计装置中的绿盲蝽成虫数量即可,不必依赖于观察人员的田间经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捕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绿盲蝽,学名Apolygus lucorμm(Meyer-Dür.),属半翅目,盲蝽科,别名花叶虫、小臭虫等,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各棉区,是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危害棉花的多种盲蝽蟓的优势种。主要危害作物包括棉花、桑、麻类、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苜蓿、药用植物、花卉、蒿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其主要天敌为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绿盲蝽可危害棉花嫩头、生长点、蕾、花、铃等部位,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则易发黑、干枯,不再生长;待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枝芽丛生,变成“多头棉”;而嫩叶被害时呈小黑点状,叶片展开后大面积破碎,俗称“破叶疯”;顶心和边心被害,则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先呈现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花受害后花瓣呈现黑色斑点,雌雄蕊受害后柱头、花药变黑;铃被害后,幼铃变黑、僵硬、易脱落,中铃轻的伤口出现水渍斑点、重的棉铃僵化,大铃铃壳有片状黑斑。棉花收绿盲蝽危害,常造成严重减产,皮棉品质下降。
近年来,绿盲蝽对葡萄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绿盲蝽成、若虫均可刺吸葡萄嫩叶、嫩芽、幼果等幼嫩组织,吸取植株组织内的汁液,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生长,给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绿盲蝽成虫的动态进行监测对于绿盲蝽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对成虫的诱杀是较为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目前,对于绿盲蝽的监测和诱杀主要采用黄板和性诱剂的方法,但为了定时监测绿盲蝽的动态变化,需要将黄板或者性诱剂装置频繁放入葡萄园中并取回,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绿盲蝽监测耗时耗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定时监测并诱杀葡萄绿盲蝽的装置,包括:
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监测面板;
所述监测面板上设置有诱集容器以及与所述诱集容器相对应的盖板,所述诱集容器沿其内壁处设置有粘虫板,所述盖板与设置于所述监测面板上的定时装置相连接,利用所述定时装置控制所述盖板的定时开闭。
所述盖板通过连接柄与所述定时装置相连接,并实现定时控制。
所述诱集容器沿竖直方向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监测面板上方使其开口端向上,或者沿水平方向可拆卸的插入所述监测面板侧面使其开口端朝向水平方向。
所述诱集容器的数量为2-10个,所述盖板与所述诱集容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粘虫板为黄色粘虫板。
所述诱集容器的中心处设置有性诱芯。
所述监测面板的侧面处设置有电源,以控制所述定时装置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诱集容器为塑料容器。
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遮雨板。
所述遮雨板为黄色遮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葡萄研究院,未经山东省葡萄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3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