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66852.5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8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雷鹏;索玉鹏;谢勇泉;鄂天游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9 | 分类号: | G08B13/19;G08B13/24;G01R29/1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7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场感应传感器 变压设备 生物入侵 与门电路 配电 告警装置 传感器采集 电信号发送 主动告警 防触电 门电路 传感器 采集 本实用新型 配电变压器 事故发生率 输出端连接 输入端连接 安全水平 告警系统 农网线路 生命财产 转化 供电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包括电场感应传感器、生物入侵传感器、与门电路和告警装置,电场感应传感器和生物入侵传感器均同与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告警装置同与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场感应传感器采集配电变压设备周围的电场强度,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与门电路;生物入侵传感器采集配电变压设备周围的生物存在情况,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与门电路;所述与门电路接收来自电场感应传感器和生物入侵传感器采集到的电信号,并将采集到的电信号发送给告警装置。通过本告警系统,解决了部分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安全水平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农网线路供电可靠率并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护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是指配电系统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换交流电压和电流而传输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电器。有些地区将35千伏以下(大多数是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力变压器,称为“配电变压器”或“配电变压设备”、“配电变压箱”,安装“配变”的场所与地方,也即是变电所。
随着国网公司的管理提升,供电公司电网规模随着固定资产投入、资产收购、重组等手段得到快速的发展。但部分供电企业供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居民文化不同、电网建设水平低下等因素限制,造成10kV农网配网线路安全水平低,时有人身触电事故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配电变压器为落地式安装方式,特别容易发生未成年人误入带电区域的事件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解决部分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安全水平低的问题。针对现场安全迫切需要,本实用新型设计出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此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能因地制宜、针对配电台区带电设备进行数据采样判断,进行是否带电的检测和提示工作。并实时侦测供电设备10米范围内活动物体入侵检测,当发现有异物移动到监测区域,系统能主动发出灯光提示。若活动物体依然没有停止,则系统发出语音告警提示。相关配电变压器上安装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农网线路供电可靠率并降低事故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以“积极利用现有配电设备,以最小投资实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因地制宜选择相关安全警示装置,全面提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灵活利用多种安全告警装置,支持配电设备主动安全防护提示”为总体思路,分期、分年进行配电安全主动告警系统建设,逐步提升配电网的安全水平、自动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配电变压设备的防触电主动告警系统,包括电场感应传感器、生物入侵传感器、与门电路和告警装置,所述电场感应传感器和生物入侵传感器均同与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告警装置同与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中:
电场感应传感器采集配电变压设备周围的电场强度,并将采集到的电场强度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与门电路;
生物入侵传感器采集配电变压设备周围的生物存在情况,并将采集到的生物存在情况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与门电路;
所述与门电路接收来自电场感应传感器和生物入侵传感器采集到的电信号,并将采集到的电信号发送给告警装置。
当电场感应传感器感应到高压电场存在且生物入侵传感器能感应到生物的存在时,与门电路输出高电平以启动告警装置进行告警作业;否则,与门电路输出低电平,告警装置不会被触发。
本实用新型通过计量柜电压回路取电,确保装置能够工作,同时也是判断出配电变压设备是否有电的判据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68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