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机的衔接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68667.X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9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嘉豪;黄科超;陈子杰;孙长江;张纯良;吴杰章;方伟逻;谭振东;刘瑞航;闫晨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地址: | 519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载荷 襟翼 融合 无人机 衔接 模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机的衔接模块。所述的针卡槽盒内等间距设有多个针位腔;所述的针卡槽盒两末端各设有侧钩槽,侧钩槽内侧固定有定位片;每个所述的针位腔内均背向插入有两枚所述的L形拉钩针,所述的L形拉钩针一端弯折,另外一端末设有针卡扣;本实用新型采用槽盒钩脚内侧边设有凹槽腔,且此凹槽腔与定位片的顶部相匹配、吻合;金属斜片内铣有钩槽,钩槽与针卡扣相匹配、吻合;插片夹固定于无人机的机翼部分,针卡槽盒固定于无人机的机体部分;L形拉钩针的弯折部分通过碳纤维丝与无人机的机头尾部分相拉接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机身与机翼分离安装技术的衔接保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机的衔接模块。
背景技术
通过参加国际飞行器挑战大赛和查阅大量文献,研究发现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飞行器正在悄然出现,这种飞行器的气动外形、性能参数彻底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设计理念。目前,在国际上,如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葡萄牙贝拉茵特拉大学及克罗地亚萨格布拉大学等国际航空工程院校,对襟翼融合运用在无人飞行器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S1223翼型融合分裂设计的水平均位列世界前茅。国内清华大学航空创新实践基地对该翼型也进行了前沿性的研究。 设计目的: 1、超轻型飞行器设计。飞行器机翼要求极高的制造精度以满足气动性能优异,在飞行器选材上将大量使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轻强度大。机身上使用硬壳结构及木结构进行全蒙板设计,木纹纵横镶嵌式框架建立翼肋结构。主梁、机身、机翼前缘后缘结合复合材料进行结构加强。飞行器在多种卡扣组装下,安装迅速且强度高。飞行器空载质量极轻,仅1000g,且整体可拆解后进行收纳,十分便携。翼稍小翼的改进使诱导阻力减少20%,同时机翼整体所受阻力较无翼稍小翼的机翼受力更均匀,即轻型且受力合理,结构稳固。 2、使用S1223融合分裂机翼设计。根据文献数据计算得出,飞行器的升力可以提高85%以上,升力的增加使飞行器有效载荷得到显著的提升。飞行器在结构强度的保证下,运载量的增加,大载荷的飞行器在相同时间相同动力配置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载运任务同时获得额外的载运价值,以提升飞行器在飞行包线内带来最大的经济价值。 3、提供新型翼肋的设计及结构创新性。把襟翼与机翼两者融合而成,机翼的缝翼直接镶嵌在机翼间,在有效的拉力情况下,通过改变翼肋的结构,在气体流速不变的基础上,是气体增加流过上下机翼的面积,而且缝翼的作用使机翼后部尾涡流难以产生。在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使得保证飞行器结构强度的条件下,飞行器稳定性能极佳,安全系数极高。因此机身与机翼分离安装技术是实现上述创新结构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机的衔接模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上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超轻型大载荷襟翼融合无人机的衔接模块,其主要构造有:L形拉钩针、针卡扣、针卡槽盒、侧钩槽、针位腔、定位片、插片夹、橡胶块、金属斜片、钩槽、槽盒钩脚,所述的针卡槽盒内等间距设有多个针位腔;所述的针卡槽盒两末端各设有侧钩槽,侧钩槽内侧固定有定位片;
每个所述的针位腔内均背向插入有两枚所述的L形拉钩针,所述的L形拉钩针一端弯折,另外一端末设有针卡扣;
所述的插片夹两末端均固定有橡胶块,插片夹的内侧面设有金属斜片;所述的金属斜片两端末均设有槽盒钩脚,所述的槽盒钩脚外侧边设有拉钩,且此拉钩与侧钩槽相匹配、吻合;所述的槽盒钩脚内侧边设有凹槽腔,且此凹槽腔与定位片的顶部相匹配、吻合;所述的金属斜片内铣有钩槽,所述的钩槽与针卡扣相匹配、吻合;
所述的插片夹固定于无人机的机翼部分,所述的针卡槽盒固定于无人机的机体部分;所述L形拉钩针的弯折部分通过碳纤维丝与无人机的机头尾部分相拉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针卡槽盒内等间距设有8-16个针位腔。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片上设有长度刻度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的橡胶块纵向伸缩范围为1.3-2.5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未经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86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拆卸高精密耐磨针织机三角
- 下一篇:丝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