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细胞共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76344.5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8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倩;何兴祥;陈斯泽;王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地址: | 51008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共培养装置 培养容器 培养系统 厌氧细菌 体内 除氧 腔室 本实用新型 细胞 蛋白质组 分子水平 临床研究 体外模拟 细胞水平 厌氧菌群 真实环境 除氧剂 代谢组 基因组 培养腔 定植 盛放 连通 验证 研究 分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第一培养容器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除氧腔室与第一培养容器的第一培养腔连通。该细胞共培养装置可以在体外模拟体内真实环境,用于厌氧细菌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如可以用于厌氧细菌与其定植处细胞及体内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该细胞共培养装置可实现对共培养系统中各成分的精确控制,从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对共培养系统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进行精确分析,为体内厌氧菌群、药物等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验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厌氧细菌与需氧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的细胞共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厌氧菌群,包括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口腔菌群等。厌氧菌群对人体的微生态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肠道菌群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12~1014个,是人体自身细胞数目的10倍,其所包含的基因数目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100倍。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具有信息交流,能够消耗、贮藏和重新分配能量;调控具有代谢重要性的化学转换过程;能够通过自身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目前研究发现,健康肠道菌群移植不但可以治疗肠道、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具有重大影响。肠道菌群紊乱会造成各系统疾病。同样,阴道菌群的紊乱也容易引起多种妇科疾病,并且还易诱发早产;口腔菌群紊乱除了会引起牙龈炎等疾病外,还与心血管疾病以及结肠癌有直接关系。
目前对厌氧菌群的研究除了其厌氧培养条件、无菌动物模型等限制,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厌氧菌与体内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以肠道菌群为例,针对肠道菌群对体内的影响研究一般以无菌动物为研究模型。然而,无菌动物从获得到饲养均需要较高的实验室条件费用昂贵,同时,研究只能从动物整体水平至组织水平进行,无法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且动物个体的差异较大,不同动物个体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缓慢。
肠道菌群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需要特定的厌氧培养环境。然而肠道上皮细胞尽管和肠道菌群处于相同的厌氧环境,但在体内有血液供氧,因此肠道上皮细胞是需氧的培养条件。由于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目前尚无模拟体内环境的体外模型建立,导致两者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长期处在模糊状态,无法实现精确的实验设计及研究。其次,厌氧菌群不但对其所处部位有影响,同时还对身体各个系统均有影响,而其对其他系统的所有影响均为厌氧菌群与其所处部位细胞相互作用后发生的,目前亦无合适的体外模型、方法研究厌氧菌群与其所处部位细胞相互作用后对体内其他系统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用于研究厌氧细菌与需氧细胞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该相互作用对其他系统影响的细胞共培养装置。
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容器和第二培养容器;
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具有第一培养腔,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直接连通的第一加样口,该第一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一加样口的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且该开口由多孔滤膜封住,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所述除氧腔室具有第二加样口,该第二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二加样口的第二密封塞,所述除氧腔室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
所述第二培养容器具有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容器还具有所述第二培养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能够从该开口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腔中,且当所述第一培养容器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中后,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能够卡在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上以使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培养容器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样口和/或所述第二加样口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氧腔室的腔壁上具有气孔,所述除氧腔室通过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763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柱状夹具板和培养箱
- 下一篇:可调式细胞培养皿划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