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金属屏蔽板的吸波材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88183.1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9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殷鹏飞;邓玉;李华耀;陶雨;李尤宏羽;祁亚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黎照西 |
地址: | 625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金属 屏蔽 材料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金属屏蔽板的吸波材料结构,包括吸波主板、框体、金属屏蔽板、第一吸波材料、第二吸波材料、吸波孔、连接体、螺纹孔、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卡环、卡接孔、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本结构用于对特定波的吸收,在吸波主板上镶嵌第一吸波材料与第二吸波材料,增加了对波的吸收效率,同时第二吸波材料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吸波孔,在增加吸波面积时,也可对波进行二次吸收,在吸波主板的四角处,设置连接体,连接体可用于与框体的连接,在吸波主板底端设置金属屏蔽板,金属屏蔽板可对电磁波屏蔽,减少电磁波的干扰,使周围的环境更加的清洁,降低了波对人体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金属屏蔽板的吸波材料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吸波材料,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它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机航班因电磁波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因此,治理电磁污染,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电磁辐射通过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研究证实,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最佳,它具有吸收频段高、吸收率高、匹配厚度薄等特点。将这种材料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可吸收泄露的电磁辐射,能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从低磁导向高磁导方向传播的规律,利用高磁导率铁氧体引导电磁波,通过共振,大量吸收电磁波的辐射能量,再通过耦合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变成热能。
现有吸波材料结构单一,只能够实现单一功能,对多种波很难做到同步处理,不能够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在对平常波吸收的过程中,难以屏蔽多种波,使各种波依然对人体产生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带有金属屏蔽板的吸波材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金属屏蔽板的吸波材料结构,包括吸波主板和框体,所述吸波主板与框体通过连接体连接,所述连接体顶端设置螺纹孔,所述金属屏蔽板与第一吸波材料连接,所述第一吸波材料与第二吸波材料连接,所述吸波主板设置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内侧设置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顶端均设置卡环,所述框体设置卡接孔,所述框体两侧设置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为了使能够屏蔽电磁波,所述吸波主板底部设置金属屏蔽板,金属屏蔽板与吸波材料为黏接连接;为了使吸收波的效果更好,所述第二吸波材料设置在顶端,第二吸波材料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吸波孔,吸波孔为倾斜设置;为了使螺纹孔能够定位,所述螺纹孔为凸起设置,凸起高度为金属屏蔽板与第一吸波材料厚度。
优选的,为了使穿过卡环内摩擦力减小,所述金属屏蔽板与第一吸波材料的连接体与卡环连接,卡环内侧为光滑内壁。
优选的,为了使卡环之间能够对接,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均与卡环连接,且卡环直径递减。
优选的,为了使材料能够镶嵌完全,所述金属屏蔽板与第一吸波材料的连接体内侧设置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互相配合,第一卡槽镶嵌于第二卡槽。
优选的,为了使框体之间可无缝对接,所述框体两侧下连接板、上连接板为不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结构用于对特定波的吸收,在吸波主板上镶嵌第一吸波材料与第二吸波材料,增加了对波的吸收效率,降低了波的反射率,降低波的反射对现实的影响,同时第二吸波材料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吸波孔,在增加吸波面积时,也可对波进行二次吸收,增加吸收效率,在吸波主板的四角处,设置连接体,连接体可用于与框体的连接,也可用于吸波主板黏附时的四角定位,方便主板的制造,在吸波主板底端设置金属屏蔽板,金属屏蔽板可对电磁波屏蔽,减少电磁波的干扰,使周围的环境更加的清洁,降低了波对人体的影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881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