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取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89690.7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5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有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有田 |
主分类号: | F24D13/04 | 分类号: | F24D13/04;F24D19/10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刘志毅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管道 家用取暖设备 本实用新型 声光报警器 导电触点 箱体内部 抽水泵 换热器 加热丝 电取暖设备 底部方向 取暖设备 使用寿命 顺序连接 自动加水 电热丝 放水阀 蜂鸣器 加水口 加水量 监测管 警报灯 排污口 干烧 加热 双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家用取暖设备,包括箱体、加热丝、换热器、循环管道和抽水泵,所述加热丝的加热部分安装在箱体的内部并偏向底部方向,所述换热器通过循环管道与箱体相连,所述循环管道上安装有抽水泵,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加水口和控制加水量的放水阀,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由警报灯、蜂鸣器、导电触点顺序连接组成,所述导电触点安装于箱体内部的顶端;所述箱体内部还设有监测管,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电取暖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很好的防止了电热丝的干烧,同时实现了自动加水的控制,解放了双手,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家用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眼下日常生活中,在居民供热、洗浴中心等大部分采用集中供热、并使用煤、天然气等燃料提取热量,多存在污染严重、热能利用率不高等缺陷,虽然部分采用电能取暖的设备能解决污染严重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电热丝干烧,使用寿命短等缺陷,在不利于人们操作的同时,间接的提高了维修成本,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先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家用取暖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家用取暖设备,包括箱体、加热丝、换热器、循环管道和抽水泵,所述加热丝的加热部分安装在箱体的内部并偏向底部方向,所述换热器通过循环管道与箱体相连,所述循环管道上安装有抽水泵,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加水口和控制加水量的放水阀,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排污口;
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由警报灯、蜂鸣器、导电触点顺序连接组成,所述导电触点安装于箱体内部的顶端;
所述箱体内部还设有监测管,所述监测管包括管本体、进水孔、过滤网、浮漂和指示标杆,所述管本体的底部侧面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的外侧安装有所述过滤网,所述管本体的上端伸出箱体,所述指示标杆固定安装在浮漂上,所述指示标杆上刻有刻度,指示标杆的高度与管本体的高度相适配,所述进水孔开设位置不高于加热丝的最低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于操作,由于设置了声光报警器,使得老人小孩均可直观的得知设备的运行情况,当箱体内水的液位到达导电触点的位置时,接通电路,KM1得电,KM1的常开触点闭合,接通声光报警器,同时KM2得电,KM2的常闭触点断开,放水阀停止放水,很好的实现了自动控制,完美解决了人们手工频繁加水和电热丝干烧的问题;
同时由于设置了监测管,而且监测管的进水孔的开设位置低于加热丝竖直方向的最下面,当水加入箱体时,水通过进水孔进入监测管,然后再浮力作用下推动浮漂上浮,浮漂上设有指示标杆,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指示标杆上的刻度来监测判断箱体内的水位高度,当操作人员看到指示标杆完全露出时,也间接的说明水箱里的水已经加满,杜绝了电热丝干烧等缺陷;
进一步的,当声光报警的的电路系统损坏时,操作人员不能准确判断出是否加满水时,监测管也能很好的监测水位,防止并进一步杜绝了电热丝干烧等缺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监测管的底部还设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位于进水孔的下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增加配重块,使得监测管在箱体中始终属于竖直放置状态,更加确保了进水孔的开设位置始终位于加热丝竖直方向的最下面,同时通过伸出的指示标杆也能更加直观准确的监测到箱体内的水位。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家用取暖设备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家用取暖设备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3为;一种家用取暖设备声光报警部分电路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有田,未经王有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896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