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铸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22200.9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7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毛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智盛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赵芳梅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卡位槽 合模线处 向内凹陷 上模仁 下模仁 压铸模 压铸 固定座 下卡位 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 一体成型 压铸件 卡设 良率 内凹 申请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压铸模结构,其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在合模线处分别设有内凹的压铸槽,所述上模仁在所述合模线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上卡位槽,所述上卡位槽位于所述压铸槽一侧;所述下模仁在所述合模线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下卡位槽,所述下卡位槽对应于所述上卡位槽;还包括:一固定座,其卡设于所述上卡位槽和下卡位槽之间,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压铸槽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制另设件。本申请的压铸模结构可以使得另设件与压铸件可以一体成型出来,避免了后续的过工序,提高了生产率以及生产良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技术,更具体地说,一种压铸模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压铸过程中国,往往会存在压铸件局部需要导入别的特殊材质来满足产品局部的力学或使用需求。如果把压铸件和特殊材质部件分开来做,后续通过铆合、锁螺丝的方式来组合在一起,会造成工时较长,产品公差累积不良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现有技术存在着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压铸模结构,其能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压铸模结构,其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在合模线处分别设有内凹的压铸槽,所述上模仁在所述合模线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上卡位槽,所述上卡位槽位于所述压铸槽一侧;所述下模仁在所述合模线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下卡位槽,所述下卡位槽对应于所述上卡位槽;还包括:一固定座,其卡设于所述上卡位槽和下卡位槽之间,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压铸槽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制另设件。
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以及形状与所述另设件的数量和形状相匹配。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的压铸模结构可以使得另设件与压铸件可以一体成型出来,避免了后续的过工序,提高了生产率以及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压铸模合模状态图;
图2为本申请图1实施例压铸模开模顶出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压铸模结构的实施例。本申请的压铸模结构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所述上模仁1和下模仁2在合模线3处分别设有内凹的压铸槽4。所述上模仁1在所述合模线3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上卡位槽11,所述上卡位槽11位于所述压铸槽4一侧。所述下模仁2在所述合模线3处向内凹陷形成一下卡位槽21,所述下卡位槽21对应于所述上卡位槽11。此外还包括一固定座5。固定座5其卡设于所述上卡位槽11和下卡位槽12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座5朝向所述压铸槽4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槽51,且所述限位槽51用于限制另设件6。所述限位槽51的数量以及形状与所述另设件6的数量和形状相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另设件6为不锈钢PIN。在其他实施例中,另设件6为区别于压铸件的特殊材质。并不仅局限于不锈钢PIN。
本申请在传统的压铸模具结构上增加一个固定底座5,把需要射出埋入的另设件6先固定在固定底座5上,再把固定底座5放入压铸模具中,合模后再压铸射出。即压铸出来的金属溶液通过压力铸造后,把另设件6局部包裹在压铸件内,冷却开模后,把产品7和固定底座5同步顶出,产品自然冷却后把固定底座5取出来即可(如图所示)。这样使整个产品一体压铸直接成型出来,避免了后续的多工序,公差累积等问题点,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良率。本实用新型通过简易的增加固定底座方式,使另设件6可以在压铸工段一体式直接成型出来,减少了后续铆接工序,避免了累积公差等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良率。本实用新型对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和生产良率的提高效果显著,具有简洁,快速,省时,省力,高效的特点。
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智盛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智盛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22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