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25123.2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6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林斯平;朱磊;李伟峰;韩刚;郑伟生;昝东峰;赵颖红;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5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场地 矿井 雨水花园 植草沟 建筑物 海绵 本实用新型 生态蓄水池 厂区道路 雨水 屋顶 防渗处理 绿色屋顶 绿色植被 雨水径流 控制面 立管 墙体 连通 地下水 空地 引入 污染 种植 建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该矿井工业场地(10)上建设有多个建筑物(7),每个建筑物(7)的屋顶均进行了防渗处理并种植有绿色植被形成绿色屋顶(1),每个建筑物(7)附近的地面上均开设有雨水花园(2),建筑物(7)的屋顶上多余的雨水通过墙体上的雨水立管(8)引入至雨水花园(2);在该矿井工业场地(10)内厂区道路(9)的两侧均设置植草沟(3),且各个雨水花园(2)与厂区道路(9)两侧的植草沟(3)相连通;在该矿井工业场地(10)内的空地处开设有地面生态蓄水池(5),所有植草沟(3)均最终连通至地面生态蓄水池(5)。本实用新型能够以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反补地下水及综合利用、降低地面雨水径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实现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
背景技术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矿井并未对工业场地内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多数采用外排或者简单沉淀处理后外排,工业场地内的防洪排涝主要措施仍采用在竖向设计时保证工业场地防洪排涝的安全高程为主,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上述方式的地面设施对雨水的滞留、渗透、过滤等就地消纳效果差,不利于削减地面雨水径流量,对峰值流量消减作用不明显,已建成的矿井仍存在内涝危害,特别是在暴雨较多的雨季、汛期。
2、地面雨水径流量大使得雨水冲刷引起的面源污染极为严重,大量研究表明,下雨初期25%~30%的降水径流将带走至少80%以上的污染负荷。降低地面雨水径流量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
3、富余的雨水外排造成水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以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反补地下水及综合利用、降低地面雨水径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实现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海绵型矿井工业场地,该矿井工业场地上建设有多个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屋顶均进行了防渗处理并种植有绿色植被形成绿色屋顶,每个建筑物附近的地面上均开设有雨水花园,建筑物的屋顶上多余的雨水通过墙体上的雨水立管引入至雨水花园;在该矿井工业场地内厂区道路的两侧均设置植草沟,且各个雨水花园与厂区道路两侧的植草沟相连通;在该矿井工业场地内的空地处开设有地面生态蓄水池,所有植草沟均最终连通至地面生态蓄水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该矿井工业场地内的厂区道路、非生产用途的广场均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水泥铺设,形成地面透水铺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该矿井工业场地的附近还开设有生态修复园区和地下水反向补给区,地面生态蓄水池通过地面排水管渠分别连通至生态修复园区和地下水反向补给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地面生态蓄水池位于整个矿井工业场地最低点,其溢出口与地面排水管渠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地下水反向补给区内设置多个渗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地下水反向补给区位于整个矿井采掘作业区域的下游方向,且为非开采区域。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251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脚踏控制快排滞蓄雨水的雨水溢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雨水管网